鞋子上的“刹车——大班自主探究案例跟踪记实张家港市机关幼儿园徐幼萍陈烨孩子的感觉就是这么神奇,一个简单的游戏就引发了一次不寻常的探究旅程,本案是我们在无意间捕捉到的,为了让孩子自由地发展自己的认知,在无约束的空间里释放心智,我们所做的工作只是拿起照相机,跟随孩子思维的路线前进,并尽可能地记录下他们思考、行动的足迹。“小哥白尼”发现“新大陆”:一次课间休息,孩子们象往常一样在走廊自由嬉戏,一位男孩在走廊的一块空地上进行着这样的试验:快速往前跑后突然停住。他这样来回了三次,便兴奋地大叫:“你们快来看呀,我的鞋子上有‘刹车’”。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他又将刚才的试验在同伴面前演示了几遍。孩子们被他突然的发现吸引了,纷纷跟着他试验起来,并不时地翘起自己的小脚看看自己的鞋子上到底有些什么,于是“鞋子上的‘刹车’”便在孩子们中自发产生了。对“鞋子上的‘刹车’”的口头报告——我的鞋子上也有“刹车”,我来试给你看。——我鞋子上的“刹车”是一粒一粒的。——我的是一条一条曲曲弯弯的线,有点往外叠出来,象蚯蚓鞋。——我皮鞋上的比你的细多了,细得象我帮娃娃梳头的小梳子。——看我的鞋底都是波浪线,象海一样的波浪。——我的足球鞋有圆点。——嘿,是真的,摸上去一高一低的。——我鞋上的花纹象按纽一样,是数码宝贝。——让我摸摸看,我的鞋底硬硬的,它很轻。——圆圆的点就是“刹车”,我用力一踩,它就刹住了。——不对,这个不算的,我的鞋上没有点,它也能“刹车”。——我们得想个办法试一试。“哥德巴赫”猜想大验证拔河比拼评析:孩子的兴趣容易受其他同伴所左右,于是本来是一个孩子的发现引来了一大群孩子的注意,他们凭着自己的观察、比较、想象与同伴互相交流着、猜测着,其中有一部分孩子觉得,那鞋底的花纹就是“刹车”,但有一个孩子提出了疑议,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活动……——我去找绳来,我们来拔河比赛,谁往前滑,谁的鞋子“刹车”就不灵。——我们总输,不是鞋子“刹车”不灵,我觉得是我们的力气太小了,你们的人力气大。——换一个人试试看,人差不多高,应该力气也差不多大。——嘿嘿!我们赢了!——是他的鞋子不好,他鞋上没花纹,一滑就输了。——不行,我们换了鞋子再来比。评析:虽然,孩子对拔河的技巧(劲往一处使、绳子要一直线、重心要下移等等)还不是很了解,但是,通过比拼,他们已经知道拔河与力气的大小有关系,还知道脚下滑、控制不住与鞋子的花纹有关系。滑坡比赛——不行,我们换一种比赛,不然我们老输。——我们来比赛滑坡,看谁滑得快,好吗?——到滑滑梯上做试验,有“刹车”的一定比不过我们。——一定要数“1——2——3”一起开始。评析:孩子们的好胜心是强烈的,为了不让自己始终成为失败者,便想方设法要体验成功的感觉。为了证实孩子有价值的想法,使孩子敢想敢试的精神得以更好的培植,老师应以积极响应者的身份与角色出现在孩子中间,让他们对自己的猜测充满自信。滑坡比赛不仅让孩子验证了自己的猜想,体验了成功,同时也让孩子进一步得到了鞋子上“刹车”的启示:平滑、花纹细的鞋底滑得快。制造“刹车”—你看,我不拉扶手会在滑滑梯上停住,你会吗?——我不行,你是怎么停住的?——我用力踩就停住了,你也试试看?——滑得太快了,停不住。——上次我的香口胶粘住鞋底很牢的。——不行,太脏了。——我叫妈妈明天去买和你一样的鞋。老师:那你们能不能现在就想想办法,让滑的鞋子变的不那么滑?——我在电视里看见,有人爬山时用绳子绑在鞋子上的,妈妈说这样就不容易滑跤。——那我也去拿绳子试一试。——我想,我用手帕包在脚上一定也可以。——嘿,真得棒极了!——我们再去比赛拔河,说不定就赢了!评析:当孩子遇到困难退缩或转移目标时,教师及时的介入与鼓励能使孩子重新燃起探索的欲望,于是,他们投入所有的智慧再去思索、猜测、尝试。制造“刹车”让孩子又一次获得了经验:比较光滑的鞋底可以借助一些辅助物来使它变得毛糙……孩子们带着执着进行着一项项的试验,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接受和安排一些特定的场合,引发并支持孩子们反复探索、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