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课哪能亮如许为有朗读辩论来——评录像课《那树》教学片断南漳长坪中学:万运华接到县教研室“协助教研员卢家芩培训指导市参赛教师”的通知,我诚惶诚恐……一切都在匆匆中度过:匆匆奔赴胡营中学,匆匆上了一节示范课,匆匆准备发言,匆匆现场切磋……末了,我们还进行了一次90分钟激烈的现场观课写评课稿竞赛。如何写评课稿?广大一线教师很茫然,即将赶赴赛场的他们也很迷离,笔者更在思忖。现将笔者这份得到卢老师认可的评课稿整理如下,以飨读者,更想以此就教于大方之家。……听了《那树》的教学,自始至终,我的耳畔都萦绕着授课老师那春风化雨般的温声细语,那句句发自肺腑的充满呵护的召唤。是什么原因使得这节课让我留恋往返呢?我想说,这节课的设计新颖独到,充满了人文情怀,特美!朗读多样,富有音乐美。请听导读:“那树,是大自然中的强者,茂盛繁密;那树,是人类的朋友,给人们浓浓的绿阴、心神的安慰……”随着老师的手势,电子白板上出现了一簇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就在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树沉浸在那树带来的喜悦之时,老师突然话锋一转:“但在急速奔驰的人类文明车轮的碾压下,它,倒下了,倒下时眼睛还睁得大大的……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带着疑问默读文本,圈点勾画出相关句子并作扼要旁批!”这样的导读,美,美在翠绿的画面,美在抑扬顿挫的朗读;这样的导读,妙,妙在唤起了学生的阅读激情,妙在自然地切入了文本的整体阅读。再听老师的范读:“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做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当老师那温声细语般的朗读从我耳畔飘过时,我如拂轻风;当老师那富于磁性的声音牢牢抓住我时,我如饮甘泉……于是,在老师的示范读的引领下,出现了自由赏析读:“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生甲:“这一句完全是诗化的语言,可谓神来之笔,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轻’、‘跌’、‘泄露’一连串的富于生命气息的词语,就拟人化了地写出了那树在入夜悄无声息地给人民带来的温馨。”;“柏油路一里一里的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的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地挨过来……”生乙:“老师,这句话用排比修辞整齐富有气势地写出了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生丙:“动词‘挨’用得恰当贴切,它充分地表现了人类文明发展之快!”;“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作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他们带利斧和美制的十字镐来,带工作灯来,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生丁:“‘割’、‘刽子手’、‘动脉’、‘静脉’、‘巨无霸’等色彩分明的词语就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类野蛮行为的极端愤怒”。选手赛读:“既然,文本的语言这么值得品味,同学们,我们就用分组比赛的方式朗读上述四句,淋漓尽致地抒发我们的感情吧!有请第一大组的选手出场……”自然生成的评价读:生戊:“老师,第四组的代表读得美,因为他能把‘割’、‘刽子手’、‘动脉’、‘静脉’、‘巨无霸’读得格外重,在重音的提示下,作者对人类扼杀森林戕杀文明的愤怒和讨伐,就表达得有声有色!”还没待生戊评完,生己就举起了手“但美中不足的是他把‘刽’读成了‘hui’呀!”他的评述,赢来了同学们的掌声一片……是啊,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只注重了老师的评价,一言堂式的,唯我独尊的。但新课程提出“要实施积极的评价策略,在注意教师评价的同时,应努力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尤其是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应该让学生家长参与评价活动……”整节课的朗读给人的印象就是“细而不腻,丰而不腴。如和风,如细雨,给人以亲切感;如警钟,如醍醐,给人以警醒。”活动多种,充满人文美。“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