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低年段学生数学分析理解能力----教师的对策东桥小学陈天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大都可以很好地掌握各个知识点,但在实际操作和解题时,却不尽如人意。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高度抽象的概念,科学简洁的数学语言,严谨的逻辑体系,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都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难于理解数学。特别是解决问题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更是望而却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学数学不做题,如入宝山而空手归。”足见解题对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和方法的重要性。要想改变这样一个现状,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引下,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要从低年级做起,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中解放出来,教给他们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从而获得终身受用的可持续学习的解题本领和能力。众所周知,所谓的低年段学生就是指低年级的学生,一般指的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很多时候低年段学生做错题不能光归结为不仔细、不会,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低年段的学生不会审题,不懂得审题,也就不能弄清楚题目的意思而盲目的去解题。低年段的数学学习,是需要用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的,对于普遍存在的理解、分析能力低的问题,是需要教师去关注与解决的。因此只有学生拥有较高的分析、理解能力才能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一、当前低年段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不足的主要表现1、数学用语不理解,造成理解题意失误作为低段的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知识经验的局限性,数学概念难以做到正确的、全面的理解,只能模糊地理解,甚至是不能理解。然而数学概念犹如思维的一面镜子,镜子模糊思维势必混乱。因此必须弄清概念,明确要求,明白算理才能获得正确的解题途径。如低年段学生在碰到“增加到”和“增加了”就很难做到区分这两个数学概念的含义,从而就会造成理解题意的失误。2、理解题意不全面,忽视隐含条件由于低段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性比较差,思考问题比较单一,理解题意就难以做到全面性,然而在数学有些问题中虽然没有明确的给出条件,但却隐含在问题中,对于低段小学生来说就极易造成失误。3、缺乏生活经验造成难以理解题意作为低年段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十分有限的,同样也会因为生活环境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某社区一栋房子有9单元,每单元有6层,每层住2户,求这一栋房子能住多少户。作为农村学生在解答该题时就比较困难,因为他们很难理解,自然也就影响了他们的理解题意的能力;而作为城市学生解答该题时就比较简单了,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拥有这些生活经验。4、影响低年段学生数学分析理解能力的因素------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合理担当好这一角色,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发展学生的审题能力。但由于个体的差异,不同的教师在完成这一角色时,在分析题意这一环节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态度因重视程度的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对分析能力的培养上所下的力度是不一样的。在思想上重视的教师,在教学中就会时时做个有心人。曾不止一次听到一些高年级教师抱怨:怎么都到了高年级了,学生好像越来越不会看题了,怎么学的其实这里应把“怎么学的”改为“怎么教的”更恰当,也许这位教师抱怨的现象只出现在一部分学生的身上,但确实也反应出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训练不够,以致一些学生到了高年级“积劳成疾”,审题能力跟不上学习内容的变化和要求的提高,增加了师生教学上的难度,阻碍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2)方法有句话叫“事半功倍”,同样,在理解题意能力培养上,即使两个教师的重视程度是一样的,但有时学生反应出的情况也有差异,这往往是教师训练方法的不同引起的。曾有两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二年级上册练习三第1题(数数下面每个图形各有几条边,照样子写在图形上,再填表)时,做出了不同的处理。一位教师这样处理:她一字一句地读了题,末了还不放心,指着书上作样子的图形问学生:这是个几边形?得到正确回答后还不忘提示这么一句:不要忘了要归到六边形里哦。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