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城市规划要点第一章1.人类第一次大分工。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2.3.4.5.人类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有了剩余产品就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6.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7.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8.人口按从事的职业一般可以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分为城镇人口和农业人口。9.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10.截止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按统计口径已达6.22亿,第1页共9页城镇化水平46.6%。11.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12.直到2030~2040年,中国的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届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城镇化稳定期70%~80%的一般水平。第二章13.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的建设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14.《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15.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16.17.18.19.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马托斯。莫尔在16世纪提出的。“田园城市”的理论是英国人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的。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20.29页21.31也22.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23.邻里单位是美国人佩里提出的。24.全球城市区域是在高度全球化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有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独特空间现象。25.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镇化。第三章第2页共9页26.规划法规系统是规划行政体系、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作系统的法律固化总和。27.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28.“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第四章29.规划是一种有意识的系统分析和决策过程,规划者通过增进对问题各方面的理解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并通过一系列决策保证既定目标在未来能够得到实现。30.近20年来,永续发展正在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31.永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32.三个和谐。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33.永续城市和和谐城市的关系:和谐城市以永续性为底线,但又不满足人类生存的底线,而是追求更高境界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不仅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条件能够得到满足,人类还可以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得到更大的愉悦。34.当个方面冲突最小化到一定的程度,这样的城市可以称之为“永续城市”。永续城市构成了“和谐城市”的基本面,也就是社会、环境和经济各自发展,不相冲突。当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从不冲突上升到相互协同,、实现了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以及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这样的城市可以称之为“和谐城市”第五章35.城市发展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