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级干部一刀切思考近些年来,一些县市区党委在选拔任用干部上,误解“年轻化”为“青年化”,在任职年龄上采取对男满53岁、女满50岁的正副科级领导班子成员“一刀切”的做法,即一律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改任非领导职务,并实行离岗休息的制度。广大干部群众对这种实行年龄“一刀切”的简单而机械的做法反响强烈。笔者认为,“5350”干部“一刀切”引发的问题不容忽视,并造成了不少负面效应,应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一、“一刀切”的严重弊端“年轻化”是干部“四化”中最容易量化的指标,一些地方为了便于操作,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这样做的唯一好处是将正副科级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超龄降下来,便于安排更多的年轻干部进入科级领导班子。其结果引发了一系列严重弊端。一是引发群体性消极心态。调研发现,受年龄“一刀切”做法影响,一些中年干部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丧失了积极性、创造性,出现了“精神早衰”现象。这种用人“惯例”人为设置了许多的台阶和门槛,加剧了基层干部队伍的急躁情绪或悲观情绪,导致一些干部的心态发生扭曲等,有的甚至开始埋怨组织找岔子,成为一种不安定因素。二是带来干部安置新课题。有的地方为了安排“5350”干部进城或轮换岗位,不得不动用大量编制,造成行政编制日趋紧张。同时,由于对这些切下来的“二线干部”还缺乏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很多单位把这批干部当作退休或在家退养人员来管理,使得一大批“二线干部”无班可上、无绩可考。三是造成人才资源闲置浪费。53岁左右的男女科级班子成员正处于工作的黄金年龄段,其中不乏佼佼者,他们政治成熟,经验丰富,精力旺盛,家庭超脱,正是大显身手干事业的大好时机,却被硬性“切”在一边,不予任用,必将给国家的人才资源和人才造成严重浪费。同时,增加了再就业的负担和压力,第1页共5页53岁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他们千方百计寻找再就业的机会,必然给全社会的就业增加难度。“一刀切”实在害人不浅,也实在太蹩脚。四是有违党的干部政策法规。调研发现,盲目追求年龄“一刀切”将导致选人用人出现偏差,也无法根本解决干部队伍老化问题,也有违背《公务员法》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之嫌。某些地方明确规定53岁、50岁“一刀切”,实行离岗休息的制度,只不过没办理退休手续而已,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退休。有些地方的党委为了回避有关矛盾,既继续坚持“一刀切”的做法,又回避离岗休息的问题,对科级干部免职谈话时,不明确是否离岗休息,只说是由单位自行决定。五是影响班子结构合理性。单纯追求“年轻化”,致使班子结构过于单一,功能明显不足。正副科级领导干部53岁、50岁就可以离岗休息,不上班,而且还保留编制,而普通工作人员都要上班到退休时止,他们更容易产生消极和逆反心理。有些同志说:处级干部不分男女都要工作到满60岁才免职休息,为什么科级干部就一定要在53岁左右必须免职,必须离岗休息。二、“一刀切”的原因分析在一些县市区干部工作中比较流行年龄、台阶、文凭等“一刀切”的做法,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重大改革中的“一刀切”给改革后的“一刀切”形成了习惯。我省经历了1995年全省乡镇机构改革(撤区并乡)和全国的2002年开始的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有的区县还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教育系统试点改革和乡镇机关站所的综合改革。在重大机构改革过程中,在人事问题上难免实行“一刀切”。如1995年全省统一进行的撤区并乡机构改革,绝大多数区县都由几十个乡镇合并为十几个乡镇,在改革过程中大约有半数以上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没办法进入新的乡镇领导班子,因而在干部任职年龄问题上不得不搞“一刀切”2002年全国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改革,要压缩公务员编制并精简机构,这也就必然要在干部任职年龄问题上搞“一刀切”。在重大改革以后日常干部工作中,党委有关部门在干第2页共5页部任职年龄问题上,似乎习以为常,形成了“一刀切”的习惯。其实在重大改革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是理解和体谅党和国家的困难的,一些必要的改革措施是可以接受的,也是有利于改革、有利于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