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学设计2设计理念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带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在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自学自悟,自得其乐。通过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陶冶爱美情趣,学习作者细致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设计特色发挥个性,自主学习;“像”“文”对照,多向导读。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导语:赏樱花同学们,近日和家长一同赏樱花了吗?我们鹤壁樱花节当天就招引了全国各地赏花游客近十万人,樱花作为鹤壁的名花扬名他乡,那么其他地方也有值得我们去欣赏的地方。今天,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同走进桂林山水,欣赏桂林山水的自然风光。(板书课题)桂林山水一、带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美景中播放录像片,教师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大家想说什么吗:甲生:桂林上水甲天下乙生:桂林的水很美丙生:桂林的山很美丁生:感觉桂林像一副美丽的画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大家回答的很好,接下来我们一同走进作者陈淼笔下的桂林欣赏桂林山水的美景。二、学习课文第一段,思考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1、自由小声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2、换词练习,区分“观赏”与“欣赏”。3、指导朗读,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1、观看投影或录像中的漓江。2、读课文,同桌交流: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3、引导学生找合作伙伴,结成学习小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现大海的“波澜壮阔”和西湖的“水平如镜”。4、读课文,抓排比句,找出漓江的特点。5、引读自悟,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6、指导学生用声音的变化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1/21、自学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1)伴读、轮读或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词句。(2)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3)学生在小组中观察自备的图片或照片,感受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的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每组推选“优秀小导游”发言。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1)展示口才:让我们一起跟着小导游来欣赏桂林的山。(2)欣赏之后有什么发现?(在写法上与桂林的水的写法有相似之处)请学生汇报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相似之处。(比喻、拟人)3、请学生自由发挥想像,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4、指导朗读,体味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五、学习第四自然段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等词句。2、自读自悟作者的感受。3、自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六、总结文章的写法(总---分---总)渗透思品教育七、指导习作(投影---学生范文)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