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18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读·书(10分)1.请赏读这幅书法作品,并用楷体将其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2分)2.默写填空。(8分)(1),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2)将军角弓不得控,。(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4)衣带渐宽终不悔,。(柳永《凤栖梧》)(5)见余,大喜曰:“!”(张岱《湖心亭看雪》)(6)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赏洞庭湖美景抒发情感的句子有:“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也。”二、读·思(35分)(一)3.下列对古诗文知识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中“骥”的读音是“jì”,指“千里马”。(《龟虽寿》)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中“王”的读音是“wáng”,意思是“为王”。(《陈涉世家》)C.“游鱼细石”一方面是利用动静作对比,另一方面则是对江水澄澈的进一步烘托。(《与朱元思书》)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意思是行仁政,即重视人民的生存权利,争取人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文言文,完成4-7题。(15分)【甲】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节选自《捕蛇者说》)【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醉翁亭记》)4.甲文点明中心的句子是“”;乙文中作者表达政治抱负的句子是“”。(3分)5.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心:(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俟:(3)至于负者歌于途负:(4)颓然乎其间者颓然:6.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苛政猛于虎也。(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7.每个时代都会有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仁人志士,他们的喜怒哀乐体现着各自的精神追求。请任选两个文段,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各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4分)(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8~12题。(17分)【甲】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文公。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季羡林《成功》(节选)【乙】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它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它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罗家伦《学问和智慧》(节选)【丙】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惟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