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专题七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课时4从维新思想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课时冲关练1.(2016·福建泉州质检)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由此可见其政治上的倾向是()A.中体西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B.实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C.暴力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D.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解析“宜效英之存虚君”即学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故B项正确;“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说明了并不是维护封建统治,故A项错误;“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说明不主张革命,故C项错误;D项材料未提到。答案B2.(2016·四川成都诊断)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指出:“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犹能立者……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励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梁启超强调()A.新民之道是立国之本B.改造国民的素质C.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D.新文化的融合性解析梁启超认为国民“淬励其所本有而新之”和“采其所本无而新之”,体现了对国民的素质的改造,故B项正确;“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犹能立者”说明梁启超主要针对的是国民的素质对国家的作用,没有谈及立国之本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传统文化问题和新文化的融合,故C、D两项错误。答案B3.(2016·湖北宜昌模拟)有学者认为: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心态主要有“接受”“回归”和“再选择”三种主流表现。“接受心态”使中国社会走出封建专制阴影的笼罩,朝着资本主义道路迈进。据此可知,“接受”主要是()A.接受“民本”等传统文化观念,扫除封建专制的阴影B.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基础C.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D.利用启蒙思想的社会方案,推动民主共和制度的真正实现解析接受指的是利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推动民主共和的实现,即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民主和科学,故D项正确;北洋政府时期指1912~1927年间,“民本”等传统文化观念应该对应“回归”,故A项错误;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应该对应“再选择”,故B项错误;1912~1927年间未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故C项错误。答案D4.(2016·河北唐山调研)民国元年,唐绍仪、蔡元培、汪兆铭、宋教仁等二十六人特地组成社会改良会,指出:“数千年君权之影响未泯,其与共和思想抵触者颇多。同人以此建设兹会,以人道主义去君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该组织的建立有助于()A.传播君主立宪思想B.新文化运动的兴起C.肃清封建残余思想D.同复古逆流展开斗争解析提取关键信息“以人道主义去君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可见社会改良会的主旨是“民主科学”,可判断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故B项正确;民国元年的时间点与传播君主立宪思想不符,故A项错误;封建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不能从根本上清除,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与复古逆流展开斗争,故D项错误。答案B5.(2016·吉林长春模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B.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药方C.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D.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巨大解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向外寻求各种救国方针,各种思潮的传入正是反映了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药方,故B项正确;A项材料中未涉及;根据“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说明他们在宣传各种思潮不是都信仰马克思主义,故C项错误;材料只提到了先进的知识分子宣传各种思潮,不能说明他们作用巨大,故D项错误。答案B6.(2016·重庆调研)“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下列现象可作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