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克拉玛依油田光辉历程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很荣幸今天由我,奉妮娜,余莉三个人共同给大家宣讲最美石油城——克拉玛依。我们将从“回顾光辉历程”,“坚定发展信心”,“开创美好未来”,三个部分给大家宣讲。首先,由我宣讲第一部分“回顾克拉玛依油田发展光辉历程”。大家都知道,今年是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第60个年头。60年前,克拉玛依油田的成立开启了世界石油城的新纪元。作为一名石油城第三代接班人,我们不曾经历石油开发初期的苦难,不曾看见油城昨日风沙,戈壁,荒漠的沧桑,但是今天我自信满满的站在这里为大家宣讲我们的克拉玛依,是因为我对油城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骄傲,同时也为自己生活在油城,奋斗在油城感到自豪。克拉玛依从当年“没有水、没有草,连鸟儿也不飞,无人想走进”的荒凉戈壁滩,成为一座现代化的石油城,他是如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为了让尘封的记忆永不逝去,为了纪念峥嵘的光辉岁月,让我们一起回顾克拉玛依油田发展的光辉历程!最早在1902年(清光绪29年)在乌苏县劝工场利用独山子泥火山南北两侧的石油层露点外溢出来的石油进行土法采炼石油。大家都知道石油的用途很多,除了可以炼制出燃料类的柴,汽油,航空用油以外,还可以炼制出润滑油,可以做化妆品原料,肥皂原料,包装材料的石蜡油,还有道路,建筑用的沥青,等等。在1949年,全国石油产量只有12万吨。这12万吨石油仅仅够现在北京3天的消费量。所以石油对于一个国家的建设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时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西方国家又对我们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石油禁运。在此之前,西方的美孚石油公司与北洋政府签订协议,派地质师到我们中国的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区进行石油地质调查,行程12800公里,均未发现有开采价值的石油资源。然后美孚又耗资270万美元,在陕北的不同地质构造上打了7口探井,均未获得工业油气流。由此,美孚公司地质师发表论文,说:“中国东北部的绝大部分地区……没有含油可能性。”在另一篇文章里他认为中国“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石油开发工作……不可能像美国那样生产出大量石油。”这就是西方口中的“中国贫油论”。当时毛主席对地质部长李四光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李四光表示:“我深信在中国辽阔的领域内,石油、天然气的含量应当是丰富的,关键是,要抓紧做好地质勘探工作。”可我们中国当时地质勘探技术水平有限,所以在1950年2月,刘少奇代表中央建议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亲自向苏联提出,在新疆合办石油企业;于是,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创办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在当时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苏联政府派来的专家,以忘我的劳动热情,和先进技术,帮助建设克拉玛依油田。由1950年底公司只有6名苏联专家,增加到1954年的356名。(图片3张的主人公叫骆崇禄,今年84岁,在当时中苏石油公司地质调查处从事翻译工作。他与多名苏联石油地质专家在一起进行野外勘探,工作的3年的时间里足迹踏遍了准格尔盆地西北缘地区,基本控制了当时的克拉玛依油田的含油面积。确定了红山嘴,白碱滩,乌尔禾三个含油区域。此照片为1955年骆崇禄与苏联专家野外勘探时的照片。今年5月初,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时,除了会见了政要以外,还会见了50多位“普通人。”这些普通人被习近平评价为“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中俄两国和平的使者”,习近平甚至引用中国的一句老话—“吃水不忘挖井人”向这些人表示了感谢。1952年2月,毛泽东主席亲自发布命令,批准解放军第19军57师7747名官兵转为石油工程第一师,要求他们在石油生产战线上成为建设突击队。帮助勘探开发克拉玛依油田。这批石油师曾经参加过玉门石油基地的建设。克拉玛依是维吾尔语“黑油”的音译,得名于市区东北部的天然沥青丘“黑油山”。(赛里木照片)每当我们说起,有一个维吾尔族的老大爷,和一头毛驴的时候,这是大家最熟悉的,也是我们最值得纪念的人—赛里木。就是这位传奇的人,是最早发现黑油山的民间第一人。据说,很久以前,年轻的赛里木生活在美丽富饶的伊犁河谷。因为家穷,赛里木不得不给村里的巴依老爷放羊。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