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2课后训练人民版必修21.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说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B.目标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C.经过严密的论证试验D.符合当时苏联的实际情况2.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3.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历史学界,一般把苏联历史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称为“停滞时期”,导致当时“停滞”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是()。A.领导人过分追求稳定B.受当时自然灾害的影响C.经济呈停滞下降趋势D.经济加速战略难以奏效5.下表反映了苏联国民生产的发展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有()。年份1981~1985年1986~1988年1989年1990年国民生产增长率3.2%2.8%2.4%-4%①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继续阻碍发展②戈尔巴乔夫改革带来了巨大混乱③长期争霸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④全国政局不稳,社会出现了动荡A.①②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6.苏联解体,一是指国家的分裂,一是指社会制度的剧变。导致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的事件是()。A.“更新联盟”构想提出B.“八一九”事件的发生C.《明斯克协议》的签署D.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7.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8.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1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2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简表——据周尚文等著《苏联兴亡史》和刘克明等主编《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七十年》编制材料二1971年9月,赫鲁晓夫逝世,其遗体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恩斯特·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张建华著《俄国史》(1)据材料一,归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变化的根源。(2)赫鲁晓夫改革之后,在苏联历史上还进行过哪两次大规模的改革?(3)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的?答案1.答案:A解析:实践证明上述两个都是不切实际的口号,反映了赫鲁晓夫的冒进思想,说明其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2.答案:C解析:从题意中可以直接排除A项和D项,而B项不能说明掘墓人和守墓人,故选C项。3.答案:B解析:1958年中国开始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苏联的赫鲁晓夫正在搞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而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开始于1953年;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是1929年开始的,二者均早于题目要求的时间。4.答案:A解析:在苏联历史上,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是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当时他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因此导致停滞现象的出现。C项是停滞时期的表现;D项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5.答案:A6.答案:B解析:“八一九”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