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例谈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策略VIP免费

例谈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策略_第1页
1/7
例谈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策略_第2页
2/7
例谈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策略_第3页
3/7
例谈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策略【摘要】将课程内容彼此链接、相互整合,是彰显学科体系、落实课标要求的重要途径。以一年级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着眼“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深度迈进”的终极指向,对课程内容的整合提出了“深读教材,寻求契机”“优化结构,完善方式”“改进过程,提升效率”三条行动对策。【关键词】内容整合教材结构过程课程整合,是当下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课程整合可以是学科间的整合,如信息技术学科与数学学科整合,用动态直观辅助抽象思维。课程整合还可以是学科内的整合,主要体现在教材重组,即内容的整合。那么,内容整合该如何实施呢?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来谈些粗浅的想法。一、深读教材,寻求内容整合的契机数学学科知识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把握不同知识点之间的本质联系,由此,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建立融会贯通的数学认知结构,引领学生感悟贯穿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基于这样的分析,笔者认为,深读教材是内容整合的基本前提。具体地说,教师要通过教材解读,努力搜索册间、单元间、单元内的内容关联,使知识成串、体系连网。(一)宏观层面:“册”间寻联我们知道,小学数学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遵循“从低到高螺旋上升”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客观的认知规律、基于学生较高的学习起点,我们可以将某些跨册的学习内容加以整合。以“认识时间”的教材编排来说,一年级上册要求“结合生活经验,会认、读、写整时”。二年级上册则要求“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会认、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观察上图所述三个阶段教材对“认识时间”的要求,我们发现,经过大班学习、刚进小学学习的一年?学生的起点已经很高,因此,不妨将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单元后置整合到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单元。整合之后,学习内容更具挑战性,同时也避免了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知识点的重复教学。(二)中观层面:“单元”间寻同数学教材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的单元构成的。如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两个单元在“数的认、读、写”“基数与序数”“比较大小”“口算”“解决问题”等方面都是类似的,只是所涉及的数的范围稍有差异。笔者认为,这两个单元目标接近、结构相似,可以整合。具体做法是,可把这两个单元的内容和“准备课”“认识图形(一)”整合成“有趣的数字”和“生活中的加加减减”两个大主题。一年级新生对图形已经熟悉,所以,图形可作为“认数”与“口算”的学习材料。单元整合后的教学目标见下表:(三)微观层面:“单元”内寻合每个单元的内容,都是由多个富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组成的。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往往只重视课时教材的细品,而忽视对单元内容的整体把握,教学思考缺乏系统性。对此,深读单元教材,重组知识板块,理应成为每位教师的理念共识。例如,一年级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单元中,“9加几”作为“种子课”,首次呈现“凑十法”,而后续的“8、7、6加几”“5、4、3、2加几”都在巩固“凑十法”,所不同的只是加数在变化。根据这一教材特点,我们可以将单元知识进行整合(整合前后的教学安排见右侧上图),先重点理解“凑十法”的算理和算法,再加以巩固优化,最后在解决问题中熟练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这样的教学改进,有利于避免“重复经历”的尴尬,让学习活动有滋有味。一年级下册“20以内退位减法”,也可按此思路进行整合。二、优化结构,完善内容整合的方式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把学习内容作为一个认知系统加以精心整合,让学习内容富有结构性。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内容整合后的课堂设计,要兼顾传承与创新,可借鉴幼儿园的“主题式”活动模式,采用“大板块”教学组织,让数学学习的自主性更加凸显。笔者认为,内容整合可按以下三种结构来进行。(一)并列式结构一节课中,教师可将整合后的相关内容再作二次分解,使各部分达成各自目标,且彼此之间联系不大,这是内容整合的并列式结构。如整合课“0至9的认识”中,笔者将教学内容重新梳理成两大板块:一是“给0至9的十个数字分类”,感悟不同的分...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例谈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策略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