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课新文化运动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诗人徐志摩(1896—1931)曾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2.《新青年》刊文指出:“专制国本建筑于主权者独裁之上……共和国本建筑于人民舆论之上。”故“政治实质之变更,在国民多数心理所趋,不在政治之形式”。材料强调当时的紧迫任务是A.进行社会改良B.推翻君主专制C.开展民众启蒙D.发起国民革命3.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毛泽东在《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中把“五四”新文化运动定性为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革命,旧民主主义与新民主主义的分界线,形成了权威阐释。这种阐释强调了“五四”新文化运动A.是一场具有思想启蒙的文化运动B.在反对封建思想上的启蒙C.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标志D.在革命思想意义上的启蒙4.历史学家王汎森在《什么可以成为历史证据》一文中指出,大概在1920年至1930年代,中国一群领导性的史学家(包括胡适、傅斯年、顾颉刚等)不约而同地提出新的史料观点,他们一改前代唯经书才是知识根源的观点,认为六经只是史料了——是供人研究的材料。上述变化说明A.新文化运动加速了思想解放B.经学的影响被彻底消除C.历史学家研究方向趋于一致D.传统文化融入学术研究5.郭沫若《反正前后》一文中指出,(1910年前)中国的不富不强就因为清政府存在,只要把清政府一推翻了,中国便立地可以由第四等的弱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等的国家。这是支配着当时青年脑中的最有力的中心思想。这最有可能说明A.中国落后的最大阻碍是专制统治B.当时青年对中国认识不足C.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的紧迫性D.列强的侵略造成中国落后6.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就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批判。材料反映新文化运动重大缺陷是A.缺少坚实的社会基础B.对权威的蔑视与挑战C.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D.具有崇洋媚外的特征7.郭沫若《反正前后》一文中指出,(1910年前)中国的不富不强就因为清政府存在,只要把清政府一推翻了,中国便立地可以由第四等的弱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等的国家。这是支配着当时青年脑中的最有力的中心思想。这最有可能说明A.中国落后的最大阻碍是专制统治B.当时青年对中国认识不足C.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的紧迫性D.列强的侵略造成中国落后8.下列不属于新文化运动主张的是A.民主B.科学C.民生D.新文学9.有学者认为,一批西方来华的传教士和有机会接触现代文化的中国人——魏源、冯桂芬、郑观应等人通过各种途径大声疾呼,传播现代文化、现代文明,他们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下列与作者观点一致的是A.新文化运动肇始于鸦片战争后B.中国向西方学习从思想层面开始C.魏源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第一人D.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意义并不大10.陈独秀说:“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纵一时舍旧谋新,而根本思想,未尝变更,不旋踵而仍复旧观者,此自然必然之亊也。”由此可知,陈独秀A.以民主科学作为反对尊孔复古的武器B.主张政治革命、文学革命与伦理革命并重C.视儒学道德为新文化运动的首要目标D.冲破传统道德礼教的朿缚,倡导女性解放11.有专家指出,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于祖宗的文化遗产,无破坏之罪而有发扬之功。他引导了一批年青学者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顾颉刚等史学巨擘就是在他直接影响下破土而出的。这说明新文化运动在当时A.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否定过多B.传播了新思想促进了思想启蒙C.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D.推动了近代史学的产生发展12.现代新儒家梁簌溟讲到:“有人以五四而来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其实这新文化只是西洋化在中国的兴起,怎能算得中国的文艺复兴?若真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此论表明梁簌溟A.顽强抵制西方新思想的传播B.反击当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C.主张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建设新文化D.其思想与“中体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