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北京地区高考语文作文复习模块十四假设性语段操练A思维点睛假设性语段在议论文中闪着理性的光芒。假设性语段有如下方式:1。正反假设式例:其实,历史已不止一次向人们鸣响了警钟,假如当初蔡桓公听了扁鹋之言。他又何至于病入膏盲而一命呜呼呢?假如当初马谡采纳了王平的建议。他又怎能遗恨街亭而伏诛于武侯麾下?话又说回来了。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何以能称雄于六国?如果我们共产党人不听取李鼎铭先生的意见精兵简政,又何以能变成贵州的“小老虎”而吃掉庞然大物的“东洋驴”呢?综上所论,不难看出:善纳人言者。昌;不纳人言者。亡!分析:此段从正反对比的层面。来论证结果。2。层进假设式例:欧立希为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试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试验了606次方获得成功,制出了以试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试想。如果欧立希仅仅试验一两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那么,新药又怎能会问世呢?如果他试验了一二百次都以失败而告终。他若认为成功的希望已经渺茫,甚至怀疑了原来的设想。因此而偃旗息鼓,自甘暴弃。不另辟蹊径,那么“606”自然不会诞生。即使他试验了605次。又失败了。如果他这时丧失了信心,希望之火熄灭了。那么,他也会功亏一篑,功败垂成。同样。也绝不会有“606”的诞生。正因为他坚持下去了,最后。他终于获得了胜利,可见,坚持就是胜利。分析:本段采用一个事例。层进假设的形式。效果也十分好。3。排比假设式例: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的。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待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工夫。那么王羲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被尊称为书圣呢?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呢?分析:用三个事例句。形成排比假设句式。例:在艰险与安逸之间选择后者吗?诚然。如此坐在井下。不必风餐露宿,不必经风历雨。好不惬意!然而。头顶天空终究只有井口之大;所作所为终究只是庸庸碌碌!那么您还愿如这爱井蛙般选择安逸吗?如果选择安逸,生于纨绔的巴金,又怎能痛彻人生。挥毫著就“激流三部曲”:如果选择安逸,身陷残疾的张海迪,怎会把自己绑在轮椅上长时间练习射击,为中华儿女树起一杆“自强不息的大旗”;如果选择安逸,古稀之年的谈迁,又怎会毅然重著一部浩浩《国榷》。盂老夫子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朋友,当你选择了人生之旅的坦途。请莫忘“机遇与艰险同在”!分析:本段也是通过事例来论证。重复“如果选择安逸”三次。来表达中心。4。说理假设式例:在这类问题上出差错。诸葛亮并非第一次。赤壁大战后。他明知关羽与曹操有知遇之恩。曹操若经华容道。关羽必然放他过去。但他在关羽一番慷慨陈词。立下军令状之后。就“留这人情”。让他移兵拦守。结果。关羽果然让曹操逃之夭夭。假如当初诸葛亮不留人情。而是派其他可靠的将领去拦守华客道。那么。可能曹操会被擒拿;又假如从那次吸取教训,这一次秉公办事。不管马谡怎样拍胸脯。下保证,不合适就不用。那么就有可能避免失街亭的悲剧。而事实恰恰相反。诸葛亮并未从第一次失策中吸取经验教训。而是在重蹈覆辙后,才“深恨自己之不明”。流涕斩了马谡。可是,这只能是明乎法而已了。对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的实现。都无可奈何了。可见,与其执法如山在后,还不如任人唯贤在前。分析:一个事例。用较长的文字说理,怎么办?就是使用“假如”句式来剖析。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1)假设句包含的是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如把条件称为A,结果称为B,其表达式就为:如果没有A,那么就不可能有B。如果没有欧立希一次次失败后的坚持,那么就不可能有新药606的诞生。(2)假设句与例证句在内容上截然相反,如果事例是正面的,假设句则应从反面下笔;事例是反面的,假设句则应从正面下笔。事例与假设句可正反结合形成鲜明对比。(3)从句式上看,假设的内容常用排比句、反问句表达,不但能增强文章的说理力度,而且能增强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