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B.强化君主专制C.提高行政效率D.实现权力制衡解析:选B明太祖朱元璋杀掉丞相胡惟庸,废除了宰相制度,直接目的是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强化君主专制,故选B项。2.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部)之职掌,终以取祸。”下列观点与材料相符的是()A.明代阁臣是位高权重的丞相B.明代阁臣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C.明代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D.阁臣是明代祸乱的根源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可知,阁臣是皇帝的助手,故B项正确。3.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解析:选D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到嘉靖皇帝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内阁地位虽有变化但始终是皇帝的咨询机构,职能基本未变,故选D项。4.“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B.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解析:选B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B项正确。5.“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这表明()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B.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D.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解析:选B从材料分析,具有密上奏折权力的官员增多,而“道员、知府、同知、副将”是地方官,所以主要表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加强。6.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B.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C.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解析:选C明初废丞相制度以后权分六部,为了解决政事繁多的问题而设置内阁,职责与功能就是辅政的;清初军机处是雍正年间为了方便对西北用兵而设置的,军机大臣只对皇帝一人负责,皇权大大的得到加强。故选C项。7.《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解析:选D清朝前期内阁权力的削弱主要是由于南书房和其后军机处的设置,所以选D项。8.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专理刑狱,职能单一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参与政务,秉旨办事解析:选D“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说明军机处是秉旨办事,正因为此,军机处的设置意味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所以选D项。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时期职位所享有权力范围明代中叶后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