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选择题1.(2018浙江4月选考,1,2分)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2.(2018海南单科)《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3.(2017课标Ⅰ)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4.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国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A.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B.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C.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D.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5.顾炎武在描述西周某封国时写道:“微子之于周,盖受国而不受爵。受国以存先王之祀,不受爵以示不为臣之节,故终身称‘微子’也……衍之继其兄(微子),继宋非继微也。”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微子是殷商的后裔,受封于宋地B.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C.顾炎武辨明“亡国”“亡天下”D.顾炎武意在批判君主专制6.有学者认为:“既然周王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当时人便称宗族为‘家’,意为与‘国’相对立的团体,因而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者的认识反映了西周时期()A.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B.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的依据C.分封制不利于稳定政治局势D.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7.与商朝相比,西周时期很多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虽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这一变化()A.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B.建立起周天子的集权统治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D.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范国8.东汉卫宏《汉旧仪》载:“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至秦始皇帝,灭诸侯为郡县,不世官。”该材料反映了()①世官制开始于西周,结束于秦王朝②西周开始实行家国合一的政治体制③西周分封制与等级森严的宗法制结合④执政集团权力由分散逐渐走向统一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9.《逸周书》(原名《周书》,其中记载了西周浩誓辞命,作者不详,此书经后代学者考定为先秦古籍)卷五《作雒》称:“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据此推定()A.西周时就有郡与县,是可信的历史B.西周时贵族政治解体了C.郡县制在西周已经出现D.西周时县与郡的长官由周王任命10.(2016江苏单科)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11.“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这是司马迁《史记》中对秦实行的郡县制的一句评价性的话。下列关于秦郡县制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基于分封制的某些教训而实行B.形成中央间接管理地方的形式C.要害在于强干弱枝,避免国家分裂D.基本上将国家的权力集中于中央12.据秦简律令记载:首都咸阳及地方的郡、都县均应在上计(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汇报)时将“不仁邑里及官者”的“数狱”(名数与狱簿卷宗)与上计薄册一并交“属所执法”审核,此类案件事务员是由“县道官”进行初判,但执法有权令都吏“时覆治之”(即审核)。材料中秦朝“执法”()A.是地方行政机构的分支B.完善了监察体系与职能C.接受丞相的指挥D.以小制大、以外制内13.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A.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B.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D.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