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汪清县四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及课内知识(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通俗小说,应是以民间最喜爱的题材,以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所写的,目前还不为纯文学家和理论家看重的小说。通俗小说是个相对概念,若要较为准确地把握通俗小说,不能不与“纯文学”小说从整体上作一番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通俗小说与“纯文学”小说有着明显的区分。从两种小说的源流看,虽然共同发端于上古神话,通俗小说却是沿着传说口传历史市人小说说话话本小说通俗小说一脉发展而趋于完善的,发展过程中通俗小说的文化积淀主要是世俗民众的奇趣、俗趣。“纯文学”小说是沿着先秦散文志人、志怪唐人传奇笔记小说、文言小说一脉发展而来,它的文化积淀形式主要表现为文人墨客的雅趣、奇趣。从创作方法上看,“纯文学”小说选材具有宽广性、典型性的特点,通俗小说则偏重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偶见的、特殊的、曲折的、新奇的素材,选材面相对较窄,故而情节和人物多有似曾相识之感。“纯文学”小说不屑于程式化,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注重文字的精美,结构的精巧,内涵的深刻,情节不构成它的本质特征。也就是说,“纯文学”小说不是靠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大起大落来媚悦读者。通俗小说则往往是遵循传统模式、情节密集、悬念迭起,富有浓厚的戏剧性色彩,娱乐消遣性表现得更为强烈。为增强传播效果,通俗小说比较注重语言的通俗性,尽可能用村言但语、浅近易懂的具有那个时代特征的语言创作,但语言不构成它的本质特征。从创作动机看,“纯文学”小说追求审美趣味的雅致,蕴藉含蓄地表达作者对人类、对社会乃至自然界的某些总是独特而深刻的美学思考,因而“纯文学”小说能表现出鲜明的美文学风貌。,币通俗小说主要是满足和适应世俗大众的精神文化消费需要,并不看重对个人性灵的抒发,故而作者常常为某种实利主义目的驱使,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编派一些富有传奇性、趣味性的故事,因此通俗小说表现出厚重的商品属性。从价值取向上看,“纯文学”小说常常流溢出理性的美感,具有塑造人类灵魂、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意义。币通俗小说有时能起到人生教科书的作用,但不具有向社会提供启发性或隐喻性艺术形象的任务,它主要是弘扬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通俗文化和民族精神,表现人世间的道德美、人性美、世情美、风俗美。通过对两种小说样式的对比,我们基本能看出通俗小说与“纯文学”小说的重大差别,这两种形态的小说是不能混淆的,有了这种差别,对“什么是中国通俗小说”问题,就可以作出这样的解答或界定:通俗小说是用浅近易懂的语言和一定程式创作的,以较大密度的情节,艺术地表现世俗大众的审美理想和伦理观念,并以此为特征服务于社会的一种文学样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通俗小说是相对于“纯文学”小说而言的一个概念,选材具有宽广性、典型性的特点。B.通俗小说是沿着传说日传历史市人小说传奇话本小说通俗小说而趋于完善的。C'.通俗小说表现世俗民众的奇趣、俗趣,具有风俗美;“纯文学”小说追求雅致美和蕴藉美。D.通俗小说有时向社会提供启发和隐喻,能起到人生教科书的作用,而“纯文学”小说则不能。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用比较论证的方法,分析了通俗小说与“纯文学”小说的不同,旨在阐明“纯文学”小说的特点。B.文章从发展轨迹、创作方法、创作动机、价值取向等方面对通俗小说与“纯文学”小说进行了比较。C.文章不仅从文学的要素上对通俗小说与“纯文学”小说进行比较,还阐释了其对民族文化的深层意义。D.作者通过对通俗小说与“纯文学”小说的比较分析,对中国通俗小说作了比较科学、完整的界定。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语言的适俗性是通俗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仅从语言是自话文体或文言文体来识别小说的属性是不科学的。B.通俗小说是靠丰富、新奇、大密度情节取悦读者的,如果用心理时空、意识流、情节淡化等艺术乎法将会丰富其创作乎段。C.由于通俗小说主要是满足和适应世俗大众的精神文化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