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组歌(节选)纪伯伦作者简介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其它三首是《美《美之歌》之歌》、《幸福之歌》《幸福之歌》和《花之《花之歌》歌》。朗读课文1、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的感情。2、整体把握“浪”和“雨”的形象。11、聆听、聆听浪之歌浪之歌2、海浪是一种怎样的形象?跟你印象中海浪一样吗?前四节:浪花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相亲相爱”、“海誓山盟”等等。这是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后三节:这三段中的海浪形象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这个女性的形象有了更深的喻意,海浪成了人间世界的守护者。3、结尾:“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终身的工作”是指什么?我的生活是指我对海岸的爱情;我终身的工作是对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4、作者借“浪之歌”要表达什么意思和感情?借海浪与海岸热恋的形象,曲折表达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5、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和疾病煎熬之苦。尽管这样,他一刻也不曾忘记自己的祖国,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他反对愚昧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利、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文学与绘画是纪伯伦艺术生命的双翼。纪伯伦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以散文诗为主。此外,还有诗歌、诗剧、文学评论、书信等。《先知》是纪伯伦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11、聆听、聆听雨之歌雨之歌2、作者在文中分别用了哪几种形象来描绘雨?3、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借雨歌颂了什么?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雨是一位奉献者和使者,歌颂了无私的爱与奉献精神。4、为什么“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根据第三段文意回答。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5、试用一句话概括1-4段的内容。雨水滋润了大地。6、解释第6段中“吻”和“拥抱”在文中的意思。指雨水浇灌花草、树木。7、这首散文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奉献者的赞美。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纪伯伦的《组歌》(节选)。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作业仿写训练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