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情感的引发《语文课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注意捕捉课文的动情点,在读悟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作者、人物同悲欢,共爱恨,以求在心潮澎湃,情感共鸣物我交融中强化情感的渗透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注入,引发学生情感,增强体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呢?一、创设情境,引发情感冲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感中引发情感冲动,如《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上课伊始,我采用“很想旅游”的方法,一边播放颐和园的美丽的图画,一边用生动的语言讲解,同时配上音乐,告诉学生我们来了美丽的颐和园,学生顿时个个精神振奋,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学生随着镜头欣赏着颐和园的美景,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学生仿佛进入了美丽的画卷,似乎有“人在画中游”的感觉,浓浓的爱国之情在学生心中潜移默化。这样,用图像,音乐渲染的情境的创设,带给学生的是强烈的情感体验,引发的是澎湃的情感冲动。二、以情激情,引发情感共鸣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能准确地传情会意,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如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课文情感强烈,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朗读时把握“巨大的悲痛,深切的缅怀”这一情感基调,与小作者一起倾诉、怀念,同悲,同恨。如“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有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朗读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表达悲痛的心情。爸爸临上飞机说的“我一定要你送一顶‘蓝盔’,用坚定的语气读,表达爸爸的坚定的信心。如此范读,以声传情,以情激情,引发的是学生情感的共鸣。三、领会意蕴,引发情感陶醉语文教材中的篇章,无不经过精雕细琢,其立意积极,新颖别致,堪为精品,深入赏析,韵味无穷。例如《望洞庭》一文,诗的前两句,通过“和、磨”等,简洁明了的词语,描绘了这样一种意境:在月光的映照下,无风的洞开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后两句,诗人把目光从近望转到远眺,扑入眼帘的是“洞庭山水翠”。这是何等的自然美景,让学生如诗人般地陶醉于如画的自然景色中,必将激起他们喜欢赞美大自然之情。四、换位体验,引发情感转化教学时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在读悟课文的时侯注意与人物与作者进行换位体验,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共享他人的快乐,分担他人的痛苦,移他人之情于自己的心中,引发情感转化。比如,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在引导学生通过熟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红军为什么不接受陈庚帮助的原因和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拖累别人的高贵品质,以及陈庚爱护小红军和为自己粗心未能及时救小红军而痛悔的思想感情后,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者分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地理解小红军和陈庚他们当时的处境、心情和内心活动,这样通过换位体验,就可以把他们的情感和精神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的心灵。五、含情朗读,引发情感倾泄学生在教师情感的引发下通过对课文情感的感悟,已经积蓄了丰富而炽热的情感冲动,心潮澎湃,情绪激昂,此时此地,引导学生含情朗读课文,倾吐情感,抒发情感,已是水到渠成。比如教学《凡卡》一文,通过创情境,教师含情范读,品读课文,明了凡卡遭遇,揣摩凡卡内心之后,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凡卡痛苦的内心情感以及作者对凡卡同情、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痛恨之情,也深深体会到自己生长在新社会的幸福。此时此刻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心比心,以情移情,有感情地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