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养不是什么都能往里装的“筐”“语文素养”是语文新课程的核心概念,它的提出是多年语文教学探索的重要成果之一。语文教学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使学生获得与其学历相当的语文素养。但什么是“语文素养”?正如“工具性”和“人文性”,同样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所谓语文素养其实就是人的一种生活质量。……语文素养不是一个心理学概念,而是一个哲学概念,它在语文生活理论的观照下,被升华为一种表达人的语文生活境况的文化范畴。它的核心,是对语文的生活意义的“批判态度”。这种对语文的生活意义的“批判态度”,是建立在关于语文的生活意义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素养,就是语文生活的素养,其核心,就是人的语文生活方式。它标志着人的语文生活的质量。“语文素养”指学生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关于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意识●较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思维品质。●语言文字文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恰当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底蕴,较高的文化品位。●积极吸收人类先进文化,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爱国主义精神、乐于合作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民主法制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基本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开放的视野、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自信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初步的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能力。语文素养只能是:语文的素养判断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如何,一般只能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是否具有相当的语文知识?2、读写听说的能力如何?3、对母语是否有深厚的感情和正确的态度?4、文学审美趣味和能力如何?5、是否有较宽的文化视野?语文能力上图中的五要素不是完全并列的,其中读写听说能力是核心,因为只有有了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其他四个方面才能得到很好发展;而在读写听说四项能力中,阅读能力又是基础,因为只有善于阅读的人,才能从各种读物中汲取需要的信息和精神养料,拓宽文化视野,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其次,对语文教师而言,语文课上实施思想品德教育(人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帮助学生正确解读教科书(课文)来完成的。也就是说,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不是教师刻意“渗透进去”,而是自然而然地从文本内部“生长出来”的,是伴随着学生阅读过程的进行,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心灵的。看准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目标,语文教学就变得相对比较单纯了——教学过程中所有的环节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了一个重要的“抓手”:抓住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即读写听说能力,尤其是阅读能力,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阅读能力虽然不是语文素养的全部,但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坚实的基石。阅读可以改变人生。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语文教师如果能够把自己的学生都培养成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读书人”,那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是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遥远目标了。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叶圣陶敬候指谬钱梦龙E-mail:qianmenglong@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