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体外除颤in概述: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有关基本生命支持(BLS),对使用自动体外除颤(AED)做了重要的更改,其方法和规定:(1)院前早期除颤(求救EMS后5分钟内完毕电除颤)。(2)参加急救人员应有计划接受急救培训,并有责任实施CPR,在有除颤器状况下,有权行电除颤治疗。(3)院内除颤:(1)早期除颤的能力被认为,在医院各科室及门诊都装备有除颤器,全部医务人员都受过急救技术培训。(2)现场急救人员行早期电除颤的目的是,在医院任何地方或救护车内发生的心脏骤停,从发病至电除颤的时间限在3分钟内。(3)院内复苏反映时间必须经纠正后统计的除颤时间才被认为是可靠的。(4)普及公众除颤(PAD)的根据:1)心脏骤停发生频率是以5年内可使用1次AED为合理根据(预计心脏骤停发生率为1人次/1000人/年)。2)EMS急救人员在接到求救后5分钟内达成现场并行电除颤很难确保,如果在社区培训非专业人员,并配备一定的设备,则可能实现这一目的。经培训的人员可含有下列能力:担任社区的现场救助人员;能够判断与否发生心脏骤停;尽快求助EMS系统(如急救电话);实施心肺复苏(CPR);安全地连接和实施AED。3)有责任开展BLS救助人员有:警察、消防队员、保安人员、运动员领队、船员以及客机乘务人员(称为第一级救助人员),他们应当接受CPR和使用AED的培训;第二级救助人员是在工作现场或公共场合的公众,应学习掌握这2项技术;第三级救助人员(高危人群的家人或朋友)也应学习掌握这2项技术。后两级救助人员掌握救生技术不作为责任规定。(5)8岁或8岁以上小朋友(体重超出25公斤),可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s),8岁下列小朋友或婴幼儿不建议行AED。心脏骤停时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而终止室颤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电除颤,成功除颤的机会转瞬即逝,不进行除颤数分钟后就可能转为心脏停搏。如果能在发生心脏骤停后6~10分钟内行电除颤,许多成人患者可无神经系统损害,若同时进行CPR,复苏成功率更高。及时的CPR虽能够维持脑和心脏功效,可延长室颤持续时间,但CPR却不能将室颤转为正常心律。因此除颤的时机是治疗室颤的核心,每延迟除颤1分钟,复苏成功率下降7~10%。(6)成功电除颤取决从室颤发生到行初次电除颤治疗的时间。除时间因素,仍需选择适宜的能量。传统推荐初次单相波除颤能量为200J,第二次和第三次除颤能量可仍是200J或者提高到360J,通过3次持续除颤后即可达成99%的除颤成功率。经胸行心房颤动电转复时,应用低能量(120J)、直线形、初次脉冲双相波效果优于200J单相波。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s)自动体外电除颤涉及:自动心脏节律分析和电击咨询系统,可建议实施电击,而由操作者按下“SHOCK”按钮,即可行电除颤。1.室性心动过速AEDs只合用于无反映,无呼吸和无循环体征的患者。使用AEDs时,急救操作者作为第二除颤核算系统,以拟定患者与否真的发生心脏骤停。对于无循环体征的患者,无论是室上速,室速还是室颤都有除颤指征。有少数报道,在患者仍有反映,心脏节律还是有效灌注的室性或室上性心律失常时,此时实施电除颤,多是急救者操作的失误。如果救助者受过正规的培训,并含有较好的评定患者病情的技能,这类状况是能够避免的。2.除颤波形和能量水平除颤器释放的电流应是能够终止室颤的最低能量。能量和电流过低则无法终止心律失常,能量和电流过高则会造成心肌损害。现在AEDs涉及二类除颤波形:单相和双相波,不同的波形对能量的需求有所不同。普通建议单相波形电除颤:初次电击能量200J,第二次200-300J,第三次360J。早期临床实验表明,使用150J有阻抗赔偿双相波除颤可有效终止院前发生的室颤。低能量的双相波电除颤是有效的,并且终止室颤的效果与单相波除颤相似或更有效。3.除颤效果的评价近来的研究表明,电击后5秒钟心电显示心搏停止或无电活动均可视为电除颤成功。这一时间的规定是根据电生理研究成果而定的,成功除颤后普通心脏停止的时间应为5秒钟,临床比较易于检测。第一次电除颤后,在予以药品和其它高级生命支持方法前,监测心律5秒钟,可对除颤效果提供最有价值的根据;监测电击后第1分钟的心律可提供其它信息,如与否恢复规则的心律,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