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法练习题一、多选1、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含有下列特点()A集体性B长久性C变异性D继承性2、著作人身权的内容涉及()A发表权B属名权C借阅权D收回权3、下列所列著作权权项,哪些权利的保护期不受时间限制?()A发表权B修改权C改编权D保护作品完整权E汇编权4、使用别人已发表作品,下列哪些状况下能够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只需支付酬劳即可?()A使用别人已发表的音乐作品制作录音制品B在司法考试的培训教材中汇编别人已发表的文章C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中,适宜引用别人的作品D广播电台播放别人已发表的作品E使用别人作品进行营业性表演5、邻接权与著作有关亲密,其共同点在于:()A它们都与作品相联系B它们都是法律规定的权利C它们都含有严格的地区性D它们都与作者和谐6、未经著作人的同意又无法律上的根据,私自对著作权作品进行使用的以及其它的非法手段行使着作品行为如:()A私自发表别人的作品B歪曲篡改别人作品C强行在别人作品上签名D偷看别人作品7、我国《著作权法》从人身权利及财产权力两方面对表演者的权利作规定,表演者的权力有()A表明表演者身份的权利B保护表演形象不受歪曲的权利C许可别人从现场直播和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并获及酬劳的权利D评比别人录音录像,并获及酬劳的权利E许可别人复制、发行录有其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并获及酬劳的权利8.录音制作者使用别人已经正当录制为录音制品的音乐作品制作录音制品()A.应经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酬劳B.应经表演者许可并支付酬劳C.能够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酬劳D.经营者正当持有该录音制品,能够自由使用之9.美术馆对其馆内收藏的作品,不能够行使的行为是()A.展览该作品B.为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作品C.向有关单位捐赠该作品D.许可别人使用该作品10.依法享有信息网络传输权的主体为()A.作者、表演者、广播电视组织B.著作权人、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C.作者、表演者、图书出版者D.著作权人、图书出版者、录音、录像制作者二、名词解释1、间接侵权行为2、专利权的天效3、证明商标4、放映权5、排他实施许可6、商号三、简答题1、什么是破产财团?2、简述知识产权的范畴。3、简述着作权许可合同的重要条款有哪些?4、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的区别是什么?5、简述录音录像制作者的权利与义务。四、案例分析题1.作者武某于1994年出版了18万字的报告文学作品《县委书记》。该书出版后,武某曾和擅长写剧本的丁某商议,由丁某将其进行改编成剧本,欲拍摄成电视剧。但由于其它因素,此事没有完毕。1997年,武某在北方书店看到一本签名为“易明”的报告文学作品,书名为《一种县委书记的经历》,23万字,由某出版社出版。不仅题材与他的作品相似,并且书中近16万字是基本无改动地使用了他的原作。武某经理解,作者“易明”就是当年曾与他有交往的丁某。武某认为,丁某未经许可,未有改动地使用他的作品近16万字,未为其签名,其行为构成剽窃,侵犯了他的签名权、使用权、获酬权,出版社未尽到严格的审查义务,出版了剽窃之作,对此应承当连带责任。武某向有关法院提起诉讼,规定丁某和出版社停止侵犯其著作权的行为,并赔礼道歉,赔偿其经济损失。审理中,丁某辨称,相似题材能够由不同作者撰写。原告曾同意过自己改编,自己在原有作品基础上,增加、充实了有关内容,是一种演绎创作行为,不构成对原作的剽窃。出版社则称,与丁某的出版合同中,商定作品侵犯别人著作权的,由作者承当一切法律责任。故对原告的侵权指控,不应承当法律责任。经法院查明,《经历》一书题材、体裁与原告作品相似,其中近16万字与原告作品在体现方式、构造、风格等方面相似。问:(1)丁某的抗辩理由与否成立,为什么?(2)如何认定丁某的行为?(3)出版社的抗辩理由与否成立,为什么?答案一、多选:1.ABCD2.ABD3.BD4.AD5.ABC6.ABC7.ABCDE8.AB9.ACD10.ABCD二、名词解释1、所谓音接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本身的行为并不构成对专利的侵害,而是诱导、怂勇、教唆别人实施别人专利,从而发生侵害专利的行为。2、是指对已经授予的专利权,因不符合专利法的规定,由专利交审委员会室告其不是有法律的来力。3、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