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傅雷先生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出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为人严谨、认真、禀性刚毅,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儿子谆谆教导,使长子傅聪成为了一代钢琴大师。《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年至1966年这间傅雷先生及夫人与儿子之间的186封书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儿子的挚爱与盼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崇高情感。《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是最佳的艺术学徒的修养读物。”假期里我有幸读到了这样一本好书,使我受益匪浅。每个人都有父母,每一位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了无限的但愿。傅雷夫妇也不例外,在一封封家书中,到处都体现着傅雷先生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种‘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要先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奉献。一种纯正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家书的字里行间到处体现着傅雷先生人格的正直、崇高。作为一位学者,傅雷先生对当今中外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文化修养极高。正是这些点点滴滴使我们感受父亲对儿子这种严慈并济的爱。在那样一种特殊的年代里,父亲通过与儿子书信的交流,把对祖国发展的关切之情,及对祖国的热爱转化为一种力量,流露给远在异国异乡的儿子。这些书信,不仅是使父子相连,也使傅聪与祖国建立了心的连接,使他使终没有背弃自己的祖国。读着这些书信,不使人不感到这位父亲的伟大,他既是一位严肃的父亲,又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以自己对人生、对工作、对生活的严格规定、一丝不苟的态度来感染着孩子与自己一同迈进。看待儿子,他说:“我愉快的是我又多了一种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能够和这种幸福相长的”。除了父亲,傅聪的母亲朱馥梅女士是一位含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婉善良的东方女性。母亲在儿子的信中,真情流露,体现出母亲对儿子深厚的爱意。傅雷夫妇对儿子的教导与指导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他们对儿子的培养方式与办法更应让当代的年轻父母认真品读。傅雷先生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使他们得到成功,也应成为年青父母教育儿女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