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京剧《四郎探母》作者:马力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第08期摘要:《四郎探母》是一出典型的传统剧目,《四郎探母》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取材自《杨家将演义》第四十一回,京剧中又名《四盘山》、《北天门》、《九龙峪》、《铁镜公主》。因颇受广大观众的爱慕与推广久演而不衰,不少地方剧种也移植表演、并传唱此戏,但戏名不尽相似,如:湘剧有《四郎回国》,汉剧有《双回国》,川剧有《盗令斩辉》,河北梆子有《探母别家》,赣剧有《回国图》,湘剧、滇剧有《四盘山》,秦腔、同州梆子、晋剧“”“”“”亦有此剧目。因此含有浓厚的亲情感、和完美的大团圆结局,近年来成为了岁末年初必演的贺岁传统大戏,也是京剧名家强强联合的首选剧目之一。核心词:四郎探母;京剧中图分类号:J821文献标记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3-0138-03一、取材来源(一)剧情简述北宋初年,宋将杨四郎随父出征辽邦,金沙滩一战被俘,后得萧太后特赦招为驸马,四郎和铁镜公主生有一子。十五年后,延辉得知六弟延昭领兵前来征讨辽邦,母亲佘太君也在营中,延辉很想见见家人,但他懂得两军对阵,自己的愿望恐难实现便郁郁寡欢,公主得知他的心思后通过思量决定协助夫君,她从母亲萧太后那里骗得了过关令箭,延辉深夜过关来到宋营,延昭之子宗保觉得他是奸细将他捉住,延昭认出了他就是弟弟延辉。延辉和母亲相见抱头痛哭并告诉了母亲自己这十几年的经历,最后延辉因之前已向公主起誓只得告别了家人回到辽邦。后被萧太后得知,盛怒之下,欲斩四郎,公主苦苦求情,方得免罪。(二)创编及艺术特色据说京剧名家张二奎是该剧的始创者(张二奎:清代出名老生1814—1860)。该戏创排至今,在中国京剧发展的历史长廊中,已有约160数年的历史。剧作者在原小说的基础上加工提炼,故意淡化战争氛围,着重渲染人物间的天伦亲情,是一场善与善的聚焦冲突。四郎与母亲生离死别十五年后瞬间的悲喜重逢,然而又匆匆执意离别,杨四郎被置于亲情与大义、忠孝两难的矛盾之中。因对人物和剧情有不同争议的见解,长久以来对此剧褒贬不一,几经禁演复演,历尽坎坷,但对《四郎探母》的艺术成就一致公认。该剧构造严谨,情节顺畅,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对人物感情的描写栩栩如生,并生动的挖掘出人性的深度,更在人情上做足文章。作为一部情感冲突锋利、人物性格刻画鲜明、唱腔艺术精湛的作品,京剧界的古今南北各大流派的大师们,都曾精心打磨、演绎过此剧,使之成为名家联袂表演而常演不衰的大戏,与一段段络绎不绝的千古绝唱。二、杨延辉的舞台表演(一)对杨延辉的人物认识“”龙生九种、各不相似。杨四郎出生将门,杨家将各个刚强勇猛,金沙滩一役几乎战死沙场,杨四郎侥幸逃生,又被招为驸马,以今天对人性的理解,我对杨延辉的人物性格理解为:“”“”刚强中带有阴柔的侧面,刚强是他的家族特性,而阴柔则是他的内在性格。认真分析,从《探母》一剧中不难找出这几个特性,坐宫中的愁闷、过关中的机智与无畏,“”见娘别亲中的左右抉择、与回令中对公主恩威相加,使我们有些分不清其终究是刚强的杨家将、还是贪生怕死之人。在我看来,他只是一种含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做的也只是普通的事。“”四郎性格中还带有一种与其它杨家将不同的感性的一面,我把它理解为乐天,身在敌营确能忍辱负重。以此作为人物的直观理解,在舞台上对四郎这个角色就有了一定的把握了。——“”(二)杨延辉以情贯穿全局的表演自诞生起,这出以西皮调式为主的老生戏在京剧的历史舞台上享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通过本身的学习和舞台实践,使我深切感受到《四郎探母》这出以老生行当杨延辉为主演的名“”剧,之因此能够流传至今,紧紧围绕了一种情字是其拥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其“”“”“”“”中涉及母子情、夫妻情、手足情,尚有家国之情。剧中的每一种人物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了各自的不同情感,毋庸置疑杨延辉的情感是最为复杂的,更是推动着剧情发展并贯穿于全剧的。因此,能不能精确地体现出杨延辉的种种复杂情感,是这出戏能否表演成功的核心。“”戏无情不动人,《四郎探母》的剧情含有典型性的东方亲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