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课程作业题目:中国肉牛育种技术发展学院(系):动物科技学院学号:2015050566专业年级:养殖专硕2015级学生姓名:余横伟任课教师:曾文先老师完成日期:2016.6.1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中国肉牛育种技术发展摘要:随着国民经济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对牛肉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生产出品质优良、风味独特的牛肉迫在眉睫。同时,随着动物遗传育种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肉牛育种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早期的肉牛选育多为本品种选育,为了缩短世代间隔,提高育种效率,加快肉牛遗传进展,分子辅助育种技术、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的育种方法结合,使表型选种逐渐向基因型选种方向变化。本文就中国肉牛遗传育种技术的发展作一综述。关键词:肉牛育种;纯种选育;杂交育种;分子育种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体系主要包括植物农业和动物农业两部分。动物农业即畜牧业将植物产品及其副产品转化为肉、蛋、奶、毛等动物性产品。从农业经济学的观点出发,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高低,客观的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发达程度。我国目前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35%左右[1]。育种指采用一切的可能手段来改进家畜的遗传素质,以期能产出数量多、质量高的畜产品。肉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良种产业化是肉牛产业发展的关键[2]。随着国民经济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对牛肉的品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生产出品质优良、风味独特的牛肉迫在眉睫。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科学评估,在畜牧生产效率的提高中,家畜遗传育种的贡献率最高,占40%[3],在2000年以后,中国黄牛已基本从生产资料变为生活资料,中国肉牛已全面向肉用方向选育[4]。由此可见,家畜育种技术在提高畜产品的生产能力上十分重要。1.肉牛遗传育种技术演变由于育种原理知识体系的不断丰富与完善,技术研究的不断发展与创新,肉牛遗传育种技术也有了飞跃式的发展。1.1纯种选育纯种选育也称本品种选育,是指在一个品种内,通过选种、选育,不断提高牛群个体均一度和生产性能的育种方法。多年来,我国五大地方黄牛品种秦川牛、鲁西牛、晋南牛、南阳牛、延边牛等一直采用本品种选育的方法,在保持原有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和提高生产性能。选育后的地方黄牛不仅保留了原有耐粗饲、肉质优良的地方特性,并且提高了产肉性能。进行纯种繁育是保持我国地方品种种质资源多样性的重要措施,同时在肉牛产业中,也需要依赖纯种繁育提供种牛和杂交所用的父本和母本[5]。2纯种选育技术包括多种方法。在19世纪50年代,根据表型采用个体选择,个体选择是根据个体性状的表现型进行选择的方式,又称为混合选择或集体选择。对于遗传力较高的性状采用该选择方法简单易行,且容易成功。母女对比法作为对种畜遗传性评价的一种有效方法,而应用于畜牧业育种及生产实践中。60年代采用公牛指数法进行选种,法选择指数法是把所要选择的各方面的性状,按照遗传特点和经济效果综合成为一个指数,然后按指数高低进行选留[6]。种公牛是提高牛群质量、改进遗传性能的主要因素,而选择种公牛的方法,又是获得优良种公牛的关键。当前大多数国家对估计种公牛的育种值、选择方法等,均已有整套制度,每年根据规定的方法,不断选出优良种公牛[7]。到70年代,由于数量遗传学的发展,三大群体遗传参数的估计和应用,“最佳线性无偏估计”即BLUP法的提出,BLUP法具有估计值无偏、估计值方差最小、可消除因选择和淘汰等原因造成的偏差等特性,获得的个体育种值具有最佳线性无偏性,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主要的种畜遗传评定方法。在中国黄牛的育种上对肉用性能选择也开始应用综合指数法、BLUP选种法和后裔鉴定法。9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及普及,使得以前很难处理的模型、资料的处理成为可能。在南阳牛中,1986年在国内就首次开展了中国黄牛体长系和胸宽系的培育,加快了黄牛肉用性能的选育进程[8]。1.2杂交改良与杂交育种品种间的杂交使两个品种基因库的基因重组,杂交后代中会出现各种类型的个体,通过选择理想型的个体组成新的类群进行繁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