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材版本:苏教版必修四说课设计:2134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分析教学分析教学分析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本模块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虚实结合是柳永的代表作。教学分析教学分析教学分析教学分析(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必修一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三)教学方法教学分析教学分析教学分析教学分析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启发诱导式教学法;2、学生利用网络收集、整理材料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法。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柳永及婉约派的主要特征2、理解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手法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1、合作探究作品“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2、利用网络探究其他文学样式中的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古典诗词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及纯正的趣味。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2、理解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1、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2、文学艺术中普遍的“虚实结合”手法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过程11朗读指导22分组探究44在线交流55小结测评66课后探究教学流程33汇报展示1.朗读指导1.朗读指导1.播放配乐朗读。2.诵读点评。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4.点名诵读,感受本词的情感氛围。2.分组探究2.分组探究学生利用江宁高级中学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资源,(http://jky.jnsms.com/ywz/app/)自主去探究学习利用专题学习网站,改变了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授课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整合意图:2.分组探究2.分组探究(1)、探究“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2.分组探究2.分组探究(2)、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除了本诗中运用了“虚实结合”,还有那些文艺作品中有这种手法?)3.汇报展示3.汇报展示(1)、探究“景中见情、缘情设景”学生一跟帖:寒蝉凄凉急促第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点,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酝酿出足以出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学生二跟帖: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3.汇报展示3.汇报展示学生三跟帖:“执子之手,与君偕老”,此处“执手”写出其“不舍”,此处用人物的动作表情来揭示内心活动,大胆率直,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学生四跟帖: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这不矛盾吗?其实是作者心情所致,这就是所谓的缘情设景吧。…………3.汇报展示3.汇报展示3.汇报展示3.汇报展示(1)、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学生一跟帖:我在百度上搜索“虚实结合”,它的定义可以概括为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进行对比或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来突出某种特征或情感。学生二跟帖:这首作品其实是这样的,上片的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下片想象别后情景,如“杨柳岸,晓风残月”,以虚写为主。3.汇报展示3.汇报展示学生三跟帖:语文读本中有宗白华老先一篇《中国艺术表现力的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