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是李贺的人生理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王昌龄的报国宣言;但是理想也好,宣言也罢,却常被残酷的现实雨打风吹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高适的《燕歌行》,让我们认识那场令人扼腕的战争,让我们触摸哪些在战火硝烟中一个个我们无法直视的灵魂。燕歌行(并序)高适一、教学目的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重难点: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2.赏析艺术技巧。3.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二、教学要求1.体会诗人对战争的矛盾态度;2.了解本诗描写战争的艺术手法。三、唐代边塞诗1.边塞诗派的产生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文人边塞生活的机遇和经历大大增加,由此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繁荣。此外,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2.边塞诗的主要内容歌颂进取,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不满现实的情绪以及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抒发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描绘边塞风光、异域风情。3.边塞诗的主要艺术特点1.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2.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3.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4.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从初唐“四杰”、陈子昂开始,边塞诗人逐渐增多,到了盛唐,遂成为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王之涣、崔颢、王翰等。5.唐代边塞诗举例王昌龄《从军行》王翰《凉州词》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边塞诗意境图一边塞诗意境图二边塞诗意境图三边塞诗意境图四边塞诗意境图五四、高适及其边塞诗1.高适的生平2.高适的边塞诗高适诗中最被人推崇的是他的边塞诗作,与岑参并称“高岑”,是唐代边塞诗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高适曾多次出塞,既目睹了士卒们保卫国家疆土的艰辛,又为边疆战事的节节胜利欢欣鼓舞。但边防失策,边将无能,使战祸连年不息的现实,又使他慨叹万分。因此,他的边塞诗既有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也有对立功边塞理想的追求。高适的边塞诗音响嘹亮、语句整饬,贯注着雄迈奔放的气势和激昂慷慨的精神。唐代人对高适诗的评价是“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悲壮”概括高适诗的风格。他的七言古诗尤其写得气势奔放,情感激荡,音韵铿锵。今存《高常侍集》十卷,收诗240余首。五、《燕歌行》题解“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其辞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首创于曹丕。六、《燕歌行》赏析《燕歌行》是高适边塞诗中最杰出的作品。诗歌主要反映了士兵征战生活的艰苦和军中将帅的骄奢,以及对征人、思妇的同情。《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1.背景这是一首和诗,诗前序中所说的张公,是指张守。他从开元二十一年(珪733)出任幽州节度使,主持东北边事。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出关攻击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先胜后败,但张守却隐匿败状伪称获胜。珪一位跟随张守出塞回来的朋友,写了一首珪《燕歌行》给高适。高适曾在蓟州(今北京一带)漫游,对边塞的具体情况,有着透彻的切身体验,他在这首和诗中,对边塞战争做出全像描述,又融入了作者的感慨。2.通读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赞颂戍边将士为国立功、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表现他们因战争失利而长期戍边的艰苦和苦闷,抨击守边将领的腐败无能。诗歌注解——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