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杜甫昭君故里即是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宝坪村,原名烟墩坪,又名王家湾。它面临香溪水,背靠纱帽山,群峰林立,崖壑含翠,橘林丰茂,山明水秀,极富诗情画意。村内有楠木井、娘娘井、梳妆台、望月楼等遗迹。咏怀古迹(其三)【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朗读诗歌、简介背景三、基础知识四、诗歌赏析五、朗读背诵一、导入中国的四大美女:西施、杨玉环、貂禅和王昭君。“自古红顔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马嵬》中的杨贵妃,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二、听录音,朗读诗歌,了解诗歌背景。背景简介: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后应严武之邀,遂漂泊西南。三、基础知识1、词语理解(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5)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应上"向黄昏"。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6)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曲中论:曲中的怨诉。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诗句翻译:四、诗歌赏析1、《咏怀古迹五首》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2、诗歌赏析(1)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沿有村。①有人说第一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写得很好,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好?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提示:“赴”字用得好。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画面。②起句诗歌写出了三峡雄奇生动的气势,而对句却落在了小小的昭君村上。诗人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提示:群山万壑奔赴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好象前往迎接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却原来如此灵秀的江山,原是为了迎接昭君。杜甫在这里正是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2)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①这两句诗用了哪些意象?你有什么联想?提示:紫台、朔漠、青冢、黄昏。联想:昭君离别汉宫远嫁匈奴,来到无边无际的沙漠异域,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过着凄苦的生活。那和无边的沙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仿佛在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仅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了、消化不了。②这一联哪两个字用得比较好?试作分析。提示:连、向。连:写出了沙漠的无边无际,突出了环境的恶劣与昭君悲苦的命运。向:写出了昭君的思汉之心,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3)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问题:这一联紧承前两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昭君的身世家国这情。你能说出与颈联的联系吗?这两句写出了昭君怎样的遭遇?提示:画图句紧承每三句;环珮句紧承第四句。画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