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免疫系统主要功能及表现免疫防御:生理:抗感染免疫作用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病理:超敏反应性疾病免疫缺陷病免疫监视:清除突变细胞(包括肿瘤细胞)清除病毒感染细胞发生肿瘤病毒持续性感染免疫自稳: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状态对非己抗原产生适度免疫应答清除衰老或损伤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2补体三条激活的途径比较:经典激活途径3:激活物:抗原-抗体(IgG1~3和IgM)复合物参与的补体成分:C1,C4,C2,C3,C5~C9所需离子:钙离子镁离子C3转化酶:C4b2bC5转化酶:C4b2b3b起始分子:C19生物学作用:协助抗体产生免疫效应,在感染中/晚期发挥作用MBL途径2:激活物:病原体表面甘露糖,岩藻糖,N氨基半乳糖参与的补体成分:MBL.MASP1,2,C4,C2,C3,C5~9所需离子:镁离子C3转化酶:C4b2bC5转化酶:C4b2b3b起始分子:MASP生物学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旁路激活途径1:激活物:G-菌,脂多糖,葡聚糖,酵母多糖,凝聚的IgA参与的补体成分:C3,B因子,D因子,P因子,C5~C9所需离子:镁离子C3转化酶:C3bBbPC5转化酶:C3bBb3b起始分子:C3生物学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初期发挥作用3抗原的种类:根据诱导抗体产生是否需要T细胞参与:胸腺依赖性抗原:绝大多数是蛋白质抗原产生的主要抗体:IgG可引起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可产生免疫记忆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多糖类物质含多个重复排列的B细胞表位IgM不引起细胞免疫应答不产生免疫记忆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异种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同种异型抗原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4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征和功能IgG1.血清含量最高,分子量最小,半衰期23天。2.出生3个月开始合成,3-5岁达成人水平。3.可活化补体,介导调理吞噬和ADCC作用。4.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5.能与葡萄球菌蛋白A(SPA)结合,可纯化抗体,免疫诊断。IgM1.血清中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B细胞表面为单体:mIgM,BCR2.个体发育中产生最早。3.体液免疫应答中产生最早,早期诊断。4.激活补体能力强。5.天然血型抗体是IgM。IgA1.分为两型:血清型(单体)存在于血清,免疫作用弱。分泌型(SIgA)存在于乳汁,唾液及分泌液中局部免疫防御(一防)激活补体免疫调理作用2.SIgA为二聚体,有J链和分泌片。3.SIgA为黏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4.SIgA可通过初乳传递给婴儿。IgD1.mIgD可作为B细胞分化成熟的标志。2.血清中含量很少。IgE1.血清中含量最低。2.可介Ⅰ型超敏反应。3.寄生虫感染时升高。5超敏特点: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快,消失快,可逆。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无严重组织细胞损伤,局部或者全身发生由结合在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特异性IgE介导。补体不参与。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Ⅱ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参与的抗体是IgG、IgM。补体,巨噬细胞,NK细胞参与致病。靶细胞主要是血细胞和某些组织成分。Ⅲ型超敏反应特点:参与的抗体为IgG或IgM。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是致病的因素。补体及中性粒细胞释放的溶酶体酶是引起组织损伤的主要原因。病变局部特征是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Ⅳ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反应速度慢,消退亦慢。抗体、补体不参与。炎症细胞因子参与致病。病变特征是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无明显的个体差异。6新生儿溶血症1)母子间Rh血型不合,血型为Rh-的母亲因输血、流产或分娩过Rh+的胎儿时,Rh+RBC进入体内产生了抗Rh抗体(IgG类)。当体内产生Rh抗体的母亲妊娠且胎儿血型为Rh+时,Rh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其红细胞表面相应Rh抗原结合使之溶解破坏,引起流产或发生新生儿溶血症。预防:产后72小时内给母体注射Rh抗体及时清除进入母体内的Rh+红细胞,可有效预防再次妊娠时发生新生儿溶血症。2)母子ABO血型不合发生率高,症状轻,如O型血母亲生A、B型胎儿。分娩时少量进入母体内的胎儿红细胞,可通过表面A/B型血型物质刺激母体产生IgG类抗A或抗B抗体,此类血型抗体能够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使红细胞溶解破坏。该型新生儿溶血症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7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一、CK的理化特性属低分子量的多肽或糖蛋白存在形式:单体;二聚体;三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