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李清照一、教学要求•1.从创作和生活两个密切相关的方面全面了解李清照。•2.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二、学习要点1.题解关键词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李清照的词委婉细腻,意蕴隽永,意象蕴藉,委婉含蓄。2.内容提示《醉花阴》是一首“闺怨”词,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李清照以细腻的笔触,选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和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在层层铺叙中渗透出浓烈的感情。三、作者生平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其父是文学家李格非,其母是状元王拱辰之女,也工文章。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著有《金石录》,李清照写有《金石录序》,其中详细地记载夫妻共同生活和对书画金石的爱好。北宋灭亡后,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今南京市)病故。在宋代词人中,李清照卓然自成一家。著有《漱玉词》。四、作者作品著有《漱玉词》1.前期——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梦令》《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2.后期——凄凉沉痛,伤时念旧、怀乡悼亡以及浓重哀愁。《菩萨蛮》《蝶恋花》《永遇乐》《武陵春》《声声慢》《清平乐》重点作品《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作品的名篇之一,全词归结到“愁”字上,的确,“愁”字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一个核心,是支配着她的思想生活的。《永遇乐》写作者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反映了在历尽沧桑之后晚年的悲凉心境。《词论》,对唐代特别是北宋以来的主要词人分别提出了批评,从中能够看出她自己的追求。五、创作背景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元伊世珍《琅(左应为女旁)记》卷中引環《外传》:“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政(正)是易安作也。”六、课文讲解1.课文分析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分析:“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屋里。“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2.课文难点分析艺术特点:比喻的巧妙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词中还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设问手法也是词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之一。明“人比黄花瘦”的审美情趣:1)意境美2)含蓄美3)造型美3.相关评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苕溪渔隐丛话》语情则红雨飞愁,黄花比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