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一、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二、感知内容,体悟感情三、感悟母亲,拓宽延伸四、课后作业,巩固知识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请看图片一、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1983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而一举成名。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写作背景地坛的正式名称是:“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一隅,原是明清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后因革命的破坏而成为一座废弃荒芜的古园。《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也就是作者残疾后的十五年。全文共一万三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各方面写了我与地坛的关系,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的思考。课文是这篇文章的节选。作者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任何出路的时候走进了地坛。从此他就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文章的15年时间,他都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地坛。他在地坛悟出了生命的意义,从此勇敢地面对挫折,顽强地活着。作者与地坛的感情是深厚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体会这篇散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二、感知内容、体悟感情简单概括文章的两部分内容:(1)写地坛的风景及我的思绪。(2)写对母爱的感悟和对母亲的追思。第一部分1.文中第二自然段“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这是不是有重复的语病鲁迅先生的《秋夜》:“在我家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个静态的句子就包含了作者视线转移的动态过程。(妙!)地坛——缘分——作者地坛离我家很近我家离地坛很近2.第二自然段描写的地坛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地坛:荒芜、冷清借竟景抒情作者:残疾、自伤3.第五自然段描写的地坛又是怎样的特点?作用呢?“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地坛:生机勃勃借景抒情作者:走出轻生4.正是有了求生的欲望和决心。作者才在地坛沉思以求得生的动机。那么作者都思考了哪些问题呢?又是怎样解决的?•(1).关于死的问题•(2).自己为什么要出生的问题•(3).怎样活的问题•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生真谛)•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5.作者是怎样从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中感悟出人生真谛的?他所感悟出的人生真谛是什么意思呢?蚂蚁、瓢虫卑微按自然法则活着维持生态和谐草木栖息地荒芜、被人们冷落残疾自己自然生存个体和世界的和谐宁静绝望6.最后一自然段对地坛的描写突出了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地坛:四季景物(永恒)借景抒情作者:人生信念(追求)7.我与地坛的关系地坛容纳作者提供审人生的空间作者勇敢地面对生活地坛是作者心灵的港湾和生地精神支柱第二部分1.母亲对儿子的爱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母亲又给了作者怎样的生存启示呢?•方式:疼爱、理解、宽容、鼓励、支持……•生存启示:母亲忍受着儿子双倍的痛苦,并容忍着儿子的任性、烦躁,仍默默鼓励支持儿子。虽忍受生活重压但依然顽强地活着2.作者是怎样回报母亲的?母亲早逝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