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方法与训练基本方法:一、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1、留——凡是有古今意思相同的词语,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冠名、地名、人名、器物明、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没有必要作变动。•例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08全国卷Ⅰ)•译文: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2、对——将已由单音节发展成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对译时主要有下面两种情况:•(1)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者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者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语作为语素之一)。•例如: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04湖北卷)•译文:不能用阿附邪恶、陷害忠正的手段达到免祸的目的。•(2)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例如: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07江西卷)•译文:我只要使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责职就尽到了,不能再考虑你们百姓了。•3、拆——文言中有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有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要拆成两个单音词来翻译,而不能用白话中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例如:如古语里面的‘是非’应该翻译成:“这不是”,“设备”应该翻译成“设置防备”。•4、增——增补句子的省略成分和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内容。•(1)句子的省略部分一定要补出来。•例如: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07上海卷)•译文: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2)词类发生活用时候,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活用后的新增内容。•例如:郭异之,持以白王。(07广东卷)•译文:郭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5、删——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者为语气助词,或者表示停顿,或者是凑足音节,或者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候可以删去,而不必硬译。•例如:盖忠臣执义(07全国卷Ⅰ)•译文:忠臣坚持道义。•6、调——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子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语法的习惯。•例如: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麋哺饿者于其下。(07湖北卷)•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株槐树,枝叶繁茂,他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那些饥民吃•四、特殊句式•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例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判断句](08浙江卷)•译文:(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解说:无语言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