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诗五首导语: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今天,我们从唐代成就最高的两位大诗人的这五首诗入手体味一下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李白生平及创作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地为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分为五个时期:1.二十五岁以前——蜀中读书与任侠时期2.二十五岁到四十二岁——仗剑去国、追求功业时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开元十八年(730)一入长安,隐居终南山。迁家山东寓居任城(今山东济宁)。3.四十二到四十四岁——三年长安供奉翰林时期4.四十四到五十五岁——十载漫游时期5.五十五到六十二岁——报国蒙冤时期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诵读提示并背诵: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候的作品,受诗人诗歌风格的影响,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因此朗读时应用舒缓语调,略显深沉而不露痕迹。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内容感知:秋天夜晚的峨眉山,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中,一直伴随着行船向下游流去,直入岷江。我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今天要离开蜀地,再也见不到你了。一路上思念着你啊,渝州就在眼前了啊。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嵋山月歌》意境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初离乡土,感情非常复杂:一方面,离开故土深深依恋;另一方面,踌躇满志,冀望遍游四海以实现远大理想。因此,外在的画面之优美与内在感情之深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问:这一句话既有明写又有暗写,明写的是什么,暗写的又是什么?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来说,无论河水怎样流动,“水中月”也不会随之流走,月随水流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观月者也顺水而去。因此,此句明写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暗写秋夜行船之事。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月”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试从时间、空间角度切入,进行赏析一般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28字中地名凡五见,共12字。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诵读提示并背诵:这首诗系因诗人厌倦飘零、思归故土而作,很可能是诗人在彻夜不眠之时写的,表达了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全诗当用低沉的调子来读,速度要慢一些。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内容感知:不知从谁家的窗户里悄然飘出了阵阵悠扬的笛声,这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整个洛阳城。在夜里倾听一支表达惜别之情的《折杨柳》曲,谁能不勾起怀念故乡之情呢!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第一句“谁家玉笛暗飞声”,王尧衢《唐诗合解》说:“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谈谈你对“暗”的含意的理解。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