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看到的景构成的画面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清幽、朦胧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缘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时代背景: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种惶惶然。不能或不原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有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且安心的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作者找到内心的宁静了吗?问题2:来到荷塘后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课文第3段“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心情: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树色“阴阴的”具有一种朦胧的感觉,月光淡淡的,好像作者的心头也有一层挥之不去的愁云。灯光“没精打采的”毫无生气。蝉声蛙声的热闹更衬出了“我”心境的不宁静,有淡淡的哀愁。作者还是无法得到真正的宁静。以乐景写哀情作者的行踪: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从课文内容看,作者是边走边看的,看了又有所想,他想到了什么?----江南旧俗他为什么会想到江南旧俗呢?----“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回到过去,说明对现实不满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巧运用比喻运用通感运用拟人运用叠词——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举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返回小结:通感迷离精妙比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明珠星星美人——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晶莹剔透——闪闪发光、忽明忽暗——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冰清玉洁小结:比喻具体形象返回袅娜拟人:——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这写出了荷花柔软妩媚饱满的荷花柔美姿态羞涩——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的娇羞。脉脉——饱含深情,极富人性之美小结:拟人灵秀动人返回叠词: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密密叠词——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返回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1、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2、善于运用叠词,传神的描写了事物的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3、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仔细揣摩全文,对照课文的一些写法,尝试自己写一个描写景物的片段,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