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竹笛名曲《听泉》的艺术特点【摘要】:詹永明的《听泉》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该乐曲对吹奏技巧进行了革新,发明了指孔吹奏技术,同时还运用了低音竹笛独白的技巧,根据传统曲式来表音乐中的山水,这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也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笛曲发展。但是,如今关于《听泉》的相关研究却并不多见,而本文则基于对詹永明的《听泉》的学习,通过对乐曲吹奏及艺术特征的全面研究,最终希望能够使竹笛学习者能够对《听泉》的认识更加深入,进而在这首乐曲的学习中获益匪浅。【关键词】:詹永明;《听泉》;艺术特点;演奏技巧前言从20世界50年代开始,独奏舞台上开始出现了中国竹笛的影子,并且受到不少观众的青睐。时至今日,中国竹笛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粉丝。在早期,竹笛作品主要是发源于我国传统的戏曲音乐与民间音调,然后在不断的发展中,不少演奏家对于竹笛性能的了解逐渐通透,一系列的竹笛作品应运而生。到了现在,创作竹笛方面的协奏曲已成为不少专家的兴趣所在。1986年,詹永明先生创作了一首竹笛独白作品《听泉》,对于竹笛协奏曲的发展来说意义深远,产生了广泛影响。我们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更要以高昂的热情投身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学习之中,深刻了解其艺术精神与内涵。詹永明属于中国著名的笛子演奏家。从他很小的实话开始,他就走上了竹笛的学习道路,并且师从赵庭松(中国著名笛子艺术家)。在之后的艺术之路上,他又虚心求学,深得各位大师指点,掌握了各派的精髓,最后形成了南与北互相结合,刚强和柔和互补的独树一帜独一无二的派别。在文化部于一九八二年举行的“全国民族器乐独奏观摩演出”中,他凭借精彩绝伦的表演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从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优秀表演奖。刚起步之初,詹永明就创作了不少经典笛曲,以《断桥会》《西湖春晓》等尤为有名。这些年来,他还进入了中央音乐学院进修深造,并且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艺术能力,经过名师指导,他渐渐开始了笛曲的创作。在不断地摸索、尝试之后,作品《听泉》正式问世,并且广受好评。一、《听泉》的创作背景简介我国的竹笛独奏主要始于1950年以后,这些竹笛独奏曲目主要的代表有刘管乐、刘森等为主,通过改编创作让竹笛作品成为了舞台的重要独奏曲目,这些作品中比较有名的就是刘管乐的《卖菜》、新派刘森的《牧笛》等,都不同程度促进了笛乐的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也为后来的吹笛者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对他们的发展大有裨益。到了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全国范围内的演奏家热情高涨,门派之别开始逐渐被淡化,而笛子的表现空间成为人们追求的重点环节,南北演奏技法开始被合二为一,乐曲的歌唱性、表现内涵得到了质的提升。詹永明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期间,受到徐源教授的调拨和指导,于是创作出了《听泉》这个作品。《听泉》高度符合了传统的中国审美趣味,并且意蕴深远、气韵生动。在中国,詹永明是首位否定传统竹笛呼吸法的大家,并且自创了詹永明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听泉》的演奏就需要使用到其独特的呼吸法。《听泉》作为一种有着明显创新的笛曲,非常娴熟地利用了一些现代演奏技巧,比如指打音、吹指孔音等等1。本文首先对《听泉》展开全面的剖析,同时也系统的分析詹永明呼吸法,可以为之后的演奏者更好处理詹永明先生作品带来理论性指导,同时更生动的演绎詹永明先生的作品。二、《听泉》的乐曲结构(一)引子——《空山滴泉》低音区的大低音笛出现了一种有力的颤音,是通过明显的音程吹奏出来的,气和孔的完美融合会让音点变得均衡而密集,让双声更加具有线性。音型由强变弱、由弱变强,反复交织,就好像山谷里的风一样,又好像山涧里面的水流一般,远远近近、若有若无。跟着好像泉水滴落下来的哒哒一声一声侵入人的最深处,这是灵动的舌击音连带指打音完美的配合出声临其境般的泉水叮咚美妙旋律。1刘国正.清新神奇的独白——评詹永明的笛曲《听泉》[J].人们音乐,1989年第5期,第9页。之后的泛音则从第四孔传出,这是利用指孔吹奏出来的,其三音动机变换移动,让乐曲变得更加神秘,同时也使得曲子有着更深刻的虚幻感。此外,乐曲的意境还因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