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儒道互补经典原文2《老子》五章学国学1.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庄子·人间世》【古文今译】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舞起它那两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图挡住滚滚前进的车轮。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强大。【评说】因为自以为是的糊涂,所以有不自量力的愚蠢!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古文今译】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气就会粗野,文气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气相得益彰,然后才可以称之为君子。”【评说】过于文雅迂腐,过于粗犷野蛮,人没有文化,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文化过于发达,人类失去了原来朴素的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基。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迷失本性,才称得上君子。3.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韩非子·初见秦》【古文今译】不知道就说,是不明智;知道了却不说,是不忠诚。【评说】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还时常发表言论,是可怜;明明自己知道,却佯装不知,想看别人笑话,是可恨。夯基础一、作者名片老子(约前580-前500年之后),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礼于老子。二、背景介绍《老子》一书,代表了当时中国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其写作基础及背景,主要有三点:第一,老子静思好学,为他打下了渊博的知识基础。老子自幼聪颖,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他的学识远近闻名。第二,超脱的环境和明智的境界为他提供了记录和评议时事的条件。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末期,经历了时事的严酷动乱与变迁,他作为周朝的守藏史,身在朝廷,洞察时弊,凭借超然的环境,远见卓识的才能,卓尔不群的境界,旷古之智与气魄,关爱民生和关切世事的胸襟,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第三,共同的志向成就了彪炳千秋的著作《道德经》。函谷关守关关令尹喜,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他早闻老子大名,他的远大志向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三、文学常识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也称《老子》。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经典。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原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四、识记字音徼.()音声相和.()为而不恃.()见.素抱朴()什.伯之器()远徙.()答案:jiàohèshìxiànshíxǐ五、辨析词语1.考查·考察考查:指用一定标准来检查衡量(工作、学习、业务等)。例句:考查学生的学业成绩。考察:实地观察调查或深入细致地观察。例句:他们到各地考察水利工程/考察土地沙化的原因/认真地考察干部。2.传诵·传颂传诵:流传诵读(诗文)。例句:千古传诵的佳句。传颂:传扬歌颂。例句:英雄的事迹在百姓中广为传颂。3.杞人忧天·庸人自扰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动词性短语。亦作“杞人之忧”,名词性短语。例句:自从7年前最低工资标准开始实行以来,事实证明这些警告纯属杞人忧天。庸人自扰: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例句:日本地震后,许多人因害怕核污染而抢购食盐的做法纯属庸人自扰。4.气吞山河·气势磅礴气吞山河:气势能吞没高山大河。形容气魄很大。例句:抗美援朝,气吞山河树国威。气势磅礴: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极其雄伟。例句:伏龙观的左侧是宝瓶口,江水奔腾澎湃,气势磅礴。六、名句积累1.道可道,非常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斯恶已;______________,斯不善已。3.绝圣弃智,____________;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