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那么你知道他以谁为镜吗?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人,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隋末,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魏徵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其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著有《类礼》20卷。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他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徵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徵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徵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徵“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注释:求:要求,需求.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长(cháng):高大.固:使动,使…牢固.根本:树根.本:本义是树的根部.浚(jùn):疏通.德义:恩德,恩义.义:适宜的道德行为.翻译:我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赏析:用排比句和比喻,从正面说明”积德义”的重要性----十思的出发点.原文: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注释:而:前三个是转折连词,却,第四个是递进连词.望,求:同义,指望.于:介词,对.厚:丰厚.下愚:最愚笨无知,自谦.况:何况.明哲:明智,贤能的人,哲:聪明.有才能.翻译: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我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赏析:本句紧承第一句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从反面推理,连用四个“不”字,用后一个“不”否定前三个“不”,否定之否定,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断。“虽……(犹)……而况……乎”的句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场上来,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对人君的尊重,也促其乐于从谏,而且使谏诤不显得突兀.原文: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注释:当:主持,掌管.神器:帝位,语出《老子》“天下神器,不可为也”.重: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势.域中:天地间.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语出《老子》“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居安思危:在安定的时候预见到隐藏的危险,早做准备.念:考虑.戒:戒除.以:第一个是介词,用.第二个是同”而”转折连词.翻译:国君掌握国家的重权,据有天地间重要的地位,应推崇追求最高峻的皇权,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如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达不到更高的境界,情感不能控制住欲望,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