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生于书香家庭,3岁丧父。1913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郭沫若等成立“创造社”。1928年加入太阳社,同年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社会罪恶,表露内心苦闷,意义积极,或有颓丧情绪。其作品情景交触,文笔优美,自成一家。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课文朗读课文朗读感秋意闻秋声赏秋景品秋味赏秋景赏秋景听秋声听秋声感秋意感秋意品秋味品秋味思考讨论思考讨论总印象从开篇的文眼里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①秋院晨观(庭院清秋)•②秋槐落蕊(落蕊清扫)•③秋蝉残声(秋蝉残鸣)•④秋雨话凉(闲话秋雨)•⑤秋树胜果(佳日胜果)作者写了哪些故国的景物?庭院清秋庭院清秋感秋意闻秋声赏秋景品秋味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境的清静)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心的清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无声无息的槐蕊夜里悄然而落,“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给人“静”的感觉;“扫地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给人清静悠闲的感觉,突出了秋的“清”;作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秋槐落蕊秋蝉残声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有一种凄凉)秋雨话凉秋树胜果写秋果——“淡绿微黄”作者用心中之秋写笔下之秋。从五个方面刻划故都的秋的景象,景象无不留有作者心的痕迹:北国院内赏秋景、北国槐下知秋物、北国蝉底听秋声、北国雨后感秋意、北国秋清话秋果。不用浓墨重彩,一篇《故都的秋》满写着赞美、眷念的韵味的和幽远、落寞的情怀。故都的秋早已都被作者涂抹了一层清、静、悲凉的色彩。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究竟在哪里呢?在秋院的破壁腰,在秋槐的落蕊旁,在秋蝉的残鸣中,在秋雨滑落下,在秋果的成熟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京韵的互答时。统观整篇课文,作者除了运用细腻的描写来展现“故都的秋”之外,首尾还运用了怎样的写法?①北国之秋“清”、“静”、“悲凉”“想饱尝一尝”②南国之秋“慢”、“润”、“淡”“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感受:心情:感受:心情:第二段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黄酒与白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喻体比喻对比•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突出故都的秋感人至深,令人向往眷念。讨论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作者为什么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1)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2)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作家的作品中也有痕迹。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不也有“哀愁”吗?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景物,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在现实的人生里,作家的内心被过早地投下了忧郁、落寞的阴影。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境、秋味儿,被鲜明地笼上了一层郁达夫式的主观色彩。但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的情感体验而受到扭曲,以致失却了它固有的特征。在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里,那院落的牵牛、槐树的落蕊,秋蝉的鸣叫,还有那秋风秋雨等等,是多么清晰而逼真地将再现了故都之秋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