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戏的幼小衔接课程教学探究摘要:长期以来,游戏被视为幼儿的专属活动,幼小衔接课程中游戏的价值尚未被充分挖掘。本文从游戏对儿童的社会适应、学业适应的角度阐释将游戏融入幼小衔接课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更新理念,正确处理幼小衔接中游戏与教育、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关系;提高幼、小教师指导游戏的能力,增加幼小衔接课程中游戏活动的比例等途径关键词:儿童;游戏;幼小衔接课程幼小衔接教学是指为了实现儿童从幼儿园教育到小学教育的顺利衔接与过渡,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教学工作。幼小衔接对儿童的社会适应、学业成就、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治理学前教育“小学化”力度的不断增大,幼小衔接成为了敏感的话题,很多幼儿园为了与小学教育“划清界限”将幼小衔接工作止步于形式化的活动,缺乏对幼小衔接课程的深入研究。实际上,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虽然在教学常规、教学模式、活动内容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从本质上说,二者都是为了促进儿童有效学习而设计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提高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成了最关键的问题。一、将游戏融入幼小衔接课程教学的必要性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对我国幼小衔接问题进行了长达四年的研究后发现,儿童入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社会适应困难和学习适应困难两方面。游戏活动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6~7岁儿童的智慧发展正处于从前概念水平向运算思维过渡的阶段,儿童的自我中心化减少,但对事物的理解仍受事物最显著的知觉特征的限制,属于半逻辑思维。儿童的心理随意机能、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心理发展的重要变化等都依赖于游戏实现。此时,以游戏为载体,设计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课程,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一)在游戏中提升儿童入学适应力幼小衔接中儿童社会适应问题主要指对学校规则难以适应,难以接受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习模式,如出现迟到,旷课现象,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纪律;人际交往不良,以自我为中心、退缩、攻击等。面对这些问题,小学方面常常采用简单的说教或是惩罚来解决,而幼儿园方面则是停留在诸如改变课桌椅的摆放方式,让幼儿背上装有文具、书本的小书包上学,带幼儿参观小学等形式化的活动,这些活动很难从根本上帮助儿童构建一个完整、准确的对小学的认知图式。相反地,恰恰可能给儿童带来负面的情绪压力,让幼儿对小学生活产生莫名的恐惧。实际上,儿童从幼1儿园到小学是一个加速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规则适应和心理适应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规则适应并不仅仅是指提前为幼儿讲解小学学习中应遵守的纪律或者是等儿童上了小学才开始进行的纪律教育,而应该是从儿童早期培养起来的规则意识以及规则执行力,这种能力在游戏中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例如,在练习性游戏(0~2岁)中,当婴儿发现把手松开,手里的东西就会往地上掉,经过不断地重复这个动作,她意识到这个动作可能产生的效果,如此循环往复逐渐领会这一物理法则,这可以说是规则意识的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游戏中的社会性成分不断加大,为了更好地融入游戏,驾驭游戏,他们仔细观察游戏规则,严格遵守游戏规则,甚至创造游戏规则,这些行为有效地培养了儿童的规则意识和规则执行力,为儿童将来适应变化的社会规则奠定了基础。其次,游戏能增强儿童的控制感,抵消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挫折感。Winnicott认为人类的发展历程,是从婴儿时期认为“人—我”一体的虚幻阶段,转变为“人—我”分化的现实阶段,生活在前者的个体,会有认为自己真的是无所不能的“万能感”,但后者才是人类生活的真实面相。初入小学的儿童正是处于由前者转变为后者的过渡时期,此时,儿童的最大感触就是“万能感”的消失殆尽,借着游戏儿童能及时处理这种负面的感觉,使自己能够继续朝着现实阶段前进。例如,儿童在补偿游戏中再现生活中不愉快的场景,做出平常被禁止的动作来发泄压抑的情绪;又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