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写作分类点拨与升格指导第三章写作升格专项训练(四)方寸之间,兴波起澜——描叙升格1.请你用一段话描写一种动物,刻画出它可爱的样子。答案:(示例)这种鹦鹉全身羽毛雪白,只是双翅略显金黄色,头上生着金黄灿烂的羽冠。在激动时,它头上的羽冠呈扇形竖立起来,好像是盛开的鲜花,因此得名“大葵花鹦鹉”。2.为了突出回家的喜悦之情,请你用一段景物描写来加以渲染。答案:(示例)回家的路上,我被绿色陶醉了。一望无垠的田野上,到处翻滚着绿色的浪涛。草是绿的,山是绿的,树是绿的,水是绿的,那被小路划成棋格般的田地更是被绿色覆盖着。满山遍野的绿呀,把我的心也染绿了。我只觉得一种春意在荡漾,到处都有蓬蓬勃勃的生命在成长……这是晚春。田间的小路上有无数不知名的花朵伸展着黄的、蓝的、白的、紫的等各色各样的花瓣,在这绿海中随风摇动,眨着俏皮的眼时隐时现。它们使春色更加绿了。梧桐树绿得更加苍翠,小麦绿得像碧玉一样,高粱苗、红薯苗又绿如天鹅绒一般。你看,那条小溪绿得多深哪!水缓处,那醉人的绿隐藏水底,看得见却摸不着,光滑平坦的水面像绸一般,轻盈缓慢地流动着,像漂浮在天边的蓝绿色的云彩一样;水急处,溅起朵朵晶莹透亮的水花,如同飞珠碎玉一般;我正想伸手去接,可一转眼又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这绿色的小河连同这原野上绿色的生命,造成一片绿色的天地。阳光明媚时,整个原野一片翡翠似的绿;阴雨连绵时,无垠原野又闪烁着晶莹的绿。这多姿多彩的绿呀,谁能不为之动心?我读朱自清先生的《绿》,那梅花潭的绿确实是可爱的,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怎比得上我家乡原野上这绚丽多彩、变幻多姿的望不到尽头的绿呢?我把它叫原野绿!3.请描写一个熟悉的人物的眼睛,要求表现出这个人物“聪慧”的样子。答案:(示例)这是一双凝神专注的眼睛。那圆圆的眸子里深藏的是什么,能够折射出如此诱人的光?像浸在水中的一颗乌亮的宝石,那么晶莹;像黑夜中闪烁的一粒珍珠,那么夺目。它是那么黑,似乎包容了世上所有的暗色;它是那么亮,能够折射出人间万物的光芒,以致于竟不易察觉到它的黑。它是一块墨玉,纹理很鲜明,中心是一点,最幽深的一点。周围纤细而浓密的睫毛,偶尔投影在它的正面,宛若微波荡漾的水面上垂下的修长柔美的丝丝柳絮。4.古往今来,人们对月亮情有独钟,月亮成为大量诗词歌曲吟咏的对象。请你结合对月亮的描写,写出一定的感情。答案:(示例)残月如弓,新月如眉,满月如镜。春夜,淡月笼纱,娉娉婷婷,掩映着杏花疏影;秋夕,霜月临江,皓皓皑皑,波心犹如跳着万点银烛,大江上下都是明月。(韩静霆《月的诗》)5.用比喻描写的方法,让下面的概述性的句子逐渐丰满起来。“她笑了。”答案:(示例)她含着泪笑了,像一朵带露的玫瑰,像钻出云雾的月牙。花儿因她的笑变得更加灿烂,月儿因她的笑而变得更加娇媚。6.请你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写一片段。答案:(示例)“打开电子信箱,哈!里面又多了一封,不知是谁寄来的——啊!是一只可爱的加菲猫!‘喵——呜’还配有一声可爱的猫叫,太好笑了!7.请你以下课10分钟为背景,对你班下课的场面作一段描写。答案:(示例)高二(8)班教室。“石磙”笑嘻嘻地对“竹竿”说:“昨天中央三台的那个相声看了没有?”“看了,不就是那则讽刺社会上那些不讲道德的人的么?”“竹竿”头也不抬随口答道。“No,我爸说,相声说得对极了,赶明我们一家也到那风景区学学。”“石磙”话没说完,顿时,一大群人围了上来,教室里立马炸开了锅,好似烧红的爆米机揭了盖,热油锅里撒了盐,石灰坑里注满了水,七嘴八舌的话语向“石磙”砸来……写法总结方法一记叙生动一是安排合理的线索。珍珠项链之所以光彩夺目,惹人喜爱,是因为这串珍珠本身具有极高的价值,还因为有一根丝线穿系着它,让它排列整齐,大小一致,井然有序。清朝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曾经指出:“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惟吾所施。”线索指的是记叙性文章中把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体的脉络,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表现形态。线索不仅贯穿于整个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将有关场面连缀成情节整体,也贯穿于文章非情节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