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走进过去,反思过去,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奥斯维辛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伤疤,每个到过那里的人都会反思战争,反思人性,都会有着说不尽的感慨和愤慨。下面我们走进奥斯维辛,来感受下当时残酷的情况。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就是——奥斯维辛。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重点)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重点)罗森塔尔,美国记者。本篇新闻获当年普利策新闻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集中营大门上文字(ARBEITMACHTFREI)的含义—劳动使人自由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死亡工厂”——奥斯维辛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奥斯维辛集中营营区折磨囚徒的150多种刑具一批犹太人在毒气室里等待死亡“白桦林”死亡集中营里最后一站的等待美国士兵注视着死亡列车上的犹太人尸体集中营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绞刑架焚尸炉纳粹()cuì焚尸炉()fén婆娑()suō嬉笑()xī明媚温暖()mèi步履蹒跚()lǚ雏菊怒放()chú【注字音】结构描述感受导语(1~3段)背景(4、5段)1.划分文章段落,试概括作者感受。【提示】阳光明媚温暖,白杨树婆娑起舞,儿童在追逐游戏奥斯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结构描述感受主体(6~15段)结尾(第16段)“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默默地迈着步子、很快地望上一眼、步履慢下来、表情茫然、停下脚步、浑身发抖、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表情木然、下跪祷告、恳求的目光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在追逐游戏“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不安,特别恐怖,终生难忘;心情沉重,感到震惊;愤懑,对法西斯暴行的无比憎恨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人们访问了哪些地方?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浑身发抖狭小的女牢房惊惧万分,叫不出来纪念长廊深思执行绞刑的地下室窒息参观结束时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和反应第6段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提示】出于一种不安的心情产生的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使命感!这是任何一位有良知的记者所具备的基本素养!第14段末尾“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对参观者来说为什么?【提示】作祷告的原因——求得上帝的谅解,或得到上帝的保佑。奥斯维辛里的人——刽子手和无辜的人,刽子手无法得到上帝的谅解,无辜的人也得不到上帝的保佑。“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句话如何理解?【提示】作者将这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组合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垮的,正义必战胜邪恶。连这种地方都能开出胜利之花、正义之花,地球上还有什么邪恶不能被打倒呢?“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请赏析这段文字。【提示】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细节描写,在集中营长廊里那数以万计的已遇难的囚徒们的照片中,竟有这样一幅充满青春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