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游褒禅山记开卷有益文如其人游洞半途而废,他从探察奇绝胜景的角度议论,指出志、力、物齐备才可能成功,而其中志最为重要。对于探察者,要做的就是尽志不悔,这一精神实质与他后来百折不挠推行新法的实践是一致的。另一件事,就是对人们在“华山”这个名称的读法上以讹传讹的感慨,并进而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的观点。善于从小事中看出问题反映了这位伟大改革家的缜密细致的思维,那探究不息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在求知中踏下坚实的每一步!山水可以怡情也!王安石,在游览失败之后以洞察入微的目光在两件小事之上发现了人生的大道理,引申发展,演变为抒发志向,感慨人生的含意深沉作品。笔法高明,可以借鉴!基础导学1.文学常识王安石(1021~1086)——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也称“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王安石在我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在诗文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对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人推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反对西昆派对声律对偶的片面追求,主张“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提出“以适用为本”的现实主义文学观点。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他运用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进化论的观点,主张“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提倡不断革新的精神。他抓住“理财”和“整军”两大课题,推行变法主要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兼并,抵抗外侮,富国强兵,使当时的国家得以长治久安。尽管王安石制定的新法在取得一些效果后被守旧派罢去,但对后世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列宁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2.写作背景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写的。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他和几位同伴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王安石人如其名。“安石”,安然挺立一巨石,是坚硬如磐石般不肯改变的巨石。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梁启超他一生刚强自信,知识渊博,口才极佳,为了变法革新,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引经据典,辩驳得满朝文武无话可说;对待反对变法者,他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反击,连朋友和恩人也毫不放过;他做的一切,不过是“国富民强”四个字。3.相关知识游记散文游记是记述旅途见闻的一种散文。游记取材的范围极广,无所不包,它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奇瑰,可以记录风土习俗的异诡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一国的重大事件。游记有带抒情色彩的,作者游踪所至,美景在目,心有所感,便形诸笔墨,往往情与景相生相发。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借美景抒豪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借凄景寄寓失意之感。游记有带科学色彩的。这种游记的写作总是作者亲临实勘的结果,因而包含了地理气候、风俗、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记录,往往翔实精确而科学。如郦道元的《水经注》、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游记大多以记叙和描绘为主,但有的侧重于议论,通过记游而说明事理。如《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记“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记的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作为一种文体,“记”在六朝获得文体生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褒.禅山()舍.于其址()庐冢.()有碑仆.道()有穴窈.然()咎.其欲出者()瑰.怪()无物以相.之()安上纯父.()盖音谬.也()夷.以近()罕.至()bāoshèzhǒngpūyǎojiùguīxiàngfǔmiùyíhǎn2.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