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古诗、乐府诗律诗(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形成于唐朝,分国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在格律上比古体诗严格许多。近体诗古典诗歌绝句(四句)授课教师:迟汇《蜀相》《书愤》比较鉴赏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们选择两首诗共有的“空”字作为切入点来赏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欣喜愉悦的情感•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杜诗之“空”景空——空旷、荒凉、败落事空——诸葛亮出师未成诗人空怀壮志,一事无成情空——壮志难酬,忧愁愤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已是衰鬓先斑!•两相比照,何等悲怆!•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陆诗之“空”事空——“长城”自许,功业未成。时空——岁月空逝,鬓发已衰。情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杜甫草堂杜甫草堂杜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每逢国家动荡之秋或偏安之时,总有一些诗人们将诸葛亮形诸笔墨,通过热切地呼唤英灵来寄寓自己希望当代英豪站出来平定天下的理想。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陆游•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人。•生当北宋危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1172)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谟阁待制。主张坚决抗金,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作品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写作背景《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