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门道到王道》读后感[范文][《李嘉诚-门道》读后感]断断续续的把《李嘉诚-门道》这本书读完了,从中最大的体会:所谓成功人士都是从寂寞中走出来的,能耐得住各种寂寞的千百磨难,《李嘉诚-门道》读后感。。。本书不是人物传记,而是以中国传统的思想为基础,“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品德,加上中外思想标本,再用李嘉诚的各种案例来说明、论证,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看完后对李嘉诚先生增加了更多的了解,不得不提及他的身世,他老家是广东潮州的,1939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上了他的故乡,父母无奈之下举家前往香港投奔李嘉诚的舅舅,初到香港父亲就劳累过度撒手人寰,留下14岁的长子李嘉诚缀学打工养家的悲惨局面,舅舅想资助他完成学业,他断然拒绝了,就像文章所说,如果他接受资助历史可能就要改写,更没有将来屹立世界的商业帝国。当时年幼的李嘉诚做到的第一点,要靠自己面对现实。擦干眼泪,忘记不能改变的过去,勇于面对未知的未来,这是自己的责任。从一个茶水跑堂做起,每天工作16个小时,做到后来的推销员,20岁荣升为经理,后来以敏锐的眼光投资塑料花厂发展成全港最大的工厂,30介入房产,40岁成为同辈大亨中的翘楚50岁成为首次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以后多年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李家的商业帝国几十年坚不可摧,生意遍及世界各地。后来有次他和儿子聊天说,“14岁做茶水跑堂时,一天工作十五个小时以上,他是最卑下的堂仔,即使大伙都休息了他也要在茶楼伺候着,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让自己美美的睡上三天三夜。”李先生出身书香门第,族人治学风气浓厚,知书达礼,为年少的李先生打下良好的文化底蕴。百事孝为先,这是我国最传统的文化,也深深影响了幼小的他,在父亲病重时年幼的他无力挽救父亲于病魔之中,让他一直不能释怀,这和他以后成为大慈善家,捐赠一百多亿做各种慈善事业是分不开的,而且投入最大的就是医疗和教育。人的一生几十年其实就是两种活动,一件是做人,一件是第1页共4页做事,读后感《《李嘉诚-门道》读后感》。很多人活一辈子都不见得明白,每个人的开悟时间不一样,悟到的东西和程度更不同,做人做事各有各的约束和范围,做到了得到的也相应更多,李先生的母亲庄碧琴女士是虔诚的佛教徒,她经常教育孩子要“多做善事,广积福报”。受母亲的影响,李先生把“善”的观念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他相信“谋善事必有胜局”,所以作为商人的他并不是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只要是坑人害人的生意再多的钱他都不做,可见一个开明的父母对子女的一生影响是多么大。在这里多说几句,心中要有一个信仰,在法律之外对自己的言行有一定的约束,我们当代正处在一个人心浮躁的阶段,人人都认为在不触犯法律的情况下只要有钱就是老大,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暴发户阶段。素质高体现在心中自有一杆尺,即使没有法规条例的约束,大家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台湾李傲的女儿李文住在北京亚运村紫玉山庄的别墅里,物业规定不准随地吐痰保护公共设施,可是这些土大款不理这套,拿着百元大钞在那吐,吐一口交物业一百,李文忍无可忍告上法庭,马路上闯红灯,并线不打灯,造成XX省平均每天大小八百起事故,大多都可避免的,去欧盟一些国家甚至一些小国家有专门用汉字提示的,不要大声喧哗,小便请入池等,这都是我们的土大款给人家留得最初的印象,这些都需要有信仰,其实抽个时间初一十五去上个香或者去教堂做个礼拜,也是对自己心灵的一种净化,灵魂在此刻静谧,升华。。。。。。宽厚待人,淡泊名利;待人宽一步是福,处事退一步为高,懂得退让是智慧,一个凡事都与人争的人是不会有幸福的。李先生说有钱大家赚,有利大家分,这可能也是李先生能够做大事的原因。年龄大了,经历事多了,自然就不会有很多棱角了,学会微笑着面对每个人,淡定的对待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在这里举个很典型的事例,相信大家都知道古代的范蠡,春秋时期,范蠡戮力辅佐越王勾践,终于使得越国复兴。胜利后,越王封范蠡为上将军。可范蠡知道勾践为人可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于是就辞书一封,放弃高官厚禄,只装少量珠宝,乘舟远行,一去不返,而一起打江山的文种舍不得到手的荣华富贵,范蠡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