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兵车行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体会诗歌意蕴含蓄的特点。2.了解七言古诗的有关知识。3.学习诗人“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学习难点:1.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2.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及内容。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理解杜甫以及熟读本文。导入:体裁简介: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一、作者溯源法1.杜甫思想的历史根源。有关资料:杜甫是一个“儒家者流”,有诗为证:如早年的诗《奉赠鲜于京兆》中“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如《奉赠韦左丞文》中“纫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如晚年多自称“腐儒”,《江汉》一诗中写道“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因年已老大,有时也自称“老儒”,如《出江陵南浦》一诗中的“社稷缠妖气,干戈送老儒”,《忆昔》中“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等。杜甫为什么能以一个“儒家者流”成为伟大的作家呢?①儒家思想虽属于封建思想体系,但其中不乏“入世”主张“有为”的积极因素。杜甫在他的人生态度上正是接受了儒家这一精神,很有孔子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顽强性。②儒家学说虽然主张“尊王”和“忠君”,但同时也主张“爱民”,反对暴君“独夫”,提倡“民为邦本”“民为贵”,这些思想对杜甫都有很大的影响。③杜甫不仅继承了儒家思想中进步的一面,在某种程度上还批判了儒家思想中落后的一面,他敢于正视现实、批评现实,也要求改变现实。在任何穷困的情况下,他都没有停止他的呐喊。2.杜甫的几种进步思想。①人道主义的思想。这是杜甫的基本思想。在杜甫一生中,大而对于国家人民,小而对于妻子、弟妹、朋友,一直到犬、马、鸡、鱼、虫等物类,都无不贯穿着这一思想。如《病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1②热爱祖国的思想。他经常关心祖国的命运,歌颂祖国的大好山川,在很多诗中都有所体现。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岳麓山道林二寺行》等。③热爱人民的思想。在《江月》《登楼》《赴奉先咏怀》等诗中都有所体现。④热爱劳动的思想。第一,他不轻视体力劳动;第二,他不轻视体力劳动者。如在《暮春题瀼西草屋》《信行远修水筒》等诗中都有所体现。⑤无贵、无富的幻想。由于艰难生活的亲身感受,由于生活经验的丰富,杜甫到了晚年,对社会现实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如《述怀》中写道“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证明,就是:没有“朱门酒肉臭”也就没有“路有冻死骨”。3.杜甫的诗为何称为“诗史”。⑴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⑵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