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学海导航山居秋暝唐诗的发展:初唐四杰: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盛唐成就最高者:元白诗派:韩孟诗派:晚唐代表者: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王维、孟浩然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韩愈、孟郊、贾岛、李贺李商隐、杜牧近体诗知识: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近体诗知识: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朗诵指导把握节奏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诗歌,思考:1、全诗勾勒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用一句话概括)2、这幅画面涉及哪些意象?1、秋季的山村晚景图。2、意象:山、雨、秋、明月、松林、清泉、石头、竹林、浣女、莲、渔舟。展开联想,再创意象这首诗描绘了哪几幅山村晚景图?请依示例,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后几幅图画。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示例: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展开联想,再创意象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清新秀丽的山村晚景图画面总合重点探讨:问题:1.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2.颈联按通常的说法应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里诗人为什么先说“竹喧”“莲动”而后说“归浣女”“下渔舟”?问题1: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秋天的傍晚,人迹罕至。“空山”二字表现了雨后山野的静谧,是作者着意渲染的一种意境。问题2:A.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又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未见其人,先闻其声)B.变动词序,使诗句的节奏有所变化,造成一种错落美。问题3:这首诗的关键句是哪一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联化用楚辞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反其义而为“可留”。诗人描绘了一幅清幽宁静的山水画,巧妙表达了自己对山中秋色的喜爱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