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教师:★★★王羲之兰亭集序王羲之西晋末年,琅琊王司马氏政权外受北方新起势力刘渊的威胁,内则“八王之乱”甫定,元气大伤,政局岌岌可危。王羲之父亲王旷献策琅琊王司马睿移镇江以南以求自保和发展,并与王羲之从伯父王敦、王导辅佐司马睿渡江。后王旷率兵北征,战败后下落不明。王导、王敦拥立司马睿登基,建立东晋王朝,名重一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居江南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之首。公元353年(永和九年)三月初三,51岁的王羲之召集筑室东土名士、属官四十一人,在山阴的兰亭(现绍兴兰亭)举行了一次雅集,众人列坐曲水之旁,作“流觞曲水”的饮酒作诗之戏。一觞一咏,畅述幽情。期间有二十六人赋有诗作,有十五人不能赋诗,罚酒各三斗。王羲之专为这次雅集写序文一篇,这就是被后人称为中国行书第一的著名作品《兰亭集序》,此时王羲之的书法已到了黄金时期,进入“化境”。公元354年前,任会稽内史王述任扬州刺史,加征虏将军,成为王羲之的上司,因王述与王羲之素来不合,王述名利心重,权势欲强,上任后有意为难王羲之。355年(永和十一年)仕途并不如意的王羲之在父母坟前立誓:永不再出仕,彻底告别了官宦生涯。53岁后王羲之在家庭与时代的熏染下,对老庄学说及神仙之术深信不疑,与道教中人往来甚密,采药不远千里,共修服食,终至疾病缠身,王羲之的晚年是在病痛中度过的。兰亭兰亭集序鹅池废寝忘食洗砚池墨池池水尽墨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书序也写着“叙”或称“引”,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有作者自己写的,是说明书籍内容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别人写的,是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序的写法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兰亭集序》《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就是这样的文章。本文中有些语句反映了书序的特点。作诗缘由作者情况诗集产生结集经过编集目的本文中有些语句反映了书序的特点。作诗缘由作者情况诗集产生结集经过编集目的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3、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4、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5、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第一段:聚会盛况。1、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2、作者为何说“信可乐也”?3、写法有何特点?明确:先总叙时间、地点、事由、自然风光及与会者的主观感受。明确:1人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2景胜: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3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4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5兴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写法:写景抒情叙议结合第二段抒发关于死生的感慨。作者是如何论述“死生亦大矣”这个观点的?第二段抒发关于死生的感慨。作者是如何论述“死生亦大矣”这个观点的?作者先用“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对生活的感慨。接着作者指出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好的时光中“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时光,即留恋于生之快乐。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期于尽),死即失去美好的生活,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第三段说明作序因由。第三段说明作序因由。为了证明第二段观点,作者首先用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来加深自己的感慨,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联系当前,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再接着,把目光转向未来,逼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两句,并发出“悲乎”的慨叹。最后,巧妙地把话题引到诗集的编著及其意义上来,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本文写作特色明·徐师曾《文体明辩》《尔雅》云:“序,绪也。”字亦作“叙”,言其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其为体有二,一曰议论,二曰叙事。这段话表明书序也可以议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