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林海村新农村规划,不设置在主导风向上方,利用沼气池人畜粪便厌氧化处理避免气味扩散入屋。“改厨、改厕、改圈”的农户2006年达到50%,2007年达到100%。3.环境改造对于房前屋后整治主要是减少裸露地表,增加绿化,突出田园风光;对在居民点内的水坝和堰塘进行环境改造,对水坝进行加固和硬化,设立闸门。做到“三清四不乱”,即:清杂草、清垃圾、清路障,柴草不乱堆,家禽不乱跑,垃圾不乱倒,污水不乱放。七、住房建设风貌在建筑的立面形式及色彩上,要求为粉墙青瓦坡屋顶,外墙严禁贴墙瓷砖,楼层不高于三层,以一至两层为主,重点突出巴渝民居特色,增强乡土生活气息、文化品味及情趣感。建筑布局根据现状地形,充分利用其自然地形高差,合理安排布置不同楼层,形成高低错落有致、进退变化有序、丰富的景观和天际线,展现出崭新的新村形象。整体建筑布局应统一协调,建筑“宜小不宜大、宜隐不宜显”。尽量利用周围森林,把建筑隐入周围森林景观资源中,达到若隐若现的生态建筑布局。第六章农民素质建设一、农民培训以林海村农民培训中心为基地,请专家、学者、职业教师为师质,建立长效机制,把林海村党员干部群众培养成有文化、守纪律、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新型农民。2006年培训全村青壮年达到50%,2007年培训全村青壮年达到65%,2008年培训全村青壮年达到100%。1.产业从业人员培训根据本规划的产业划分,林海村重点培育旅游服务、旅游产品加工从业人员培训,如厨师培训班、导游培训班、种养殖培训班等,提高旅游意识,增强专业技能。2010年内,完成从第1页共3页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使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柱力量。2.劳动力转移培训(1)短期培训对满足本村产业劳动力需求而剩余的年龄在45岁以下的劳动力,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通过15-30天左右的培训,让每一位剩余劳动力熟练掌握1-2门实用技术,增加就业机会。(2)中期培训对“双未”人员中年龄在25岁以下和初、高中毕业未就业的人员,采取政府补助一点,自己筹集一点的办法解决学习费用,通过6-12个月的培训,熟练掌握1-2门专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3)长期培训对“双未”人员中年龄在22岁以下和初、高中应届毕业生,采取政府补助一点,自己筹集一点,学校减免一点的办法,解决学习费用,鼓励他们到职业学校系统学习2年,取得毕业证书,系统掌握专业技能和执业技术。二、社会保障1.采取国家、地方政府向村民每人每年下拨20元,村民自筹10元的办法,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体系,2008年,参保人数620人,参保率达到85%以上。2.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保尽保,2007—2010年全村实施农村养老保险;3.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安置剩余劳动力,改造残疾人所住的危房。三、民主管理机制强化农村基层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平稳运行,为百姓谋利益。(一)组织建设加强农村两委会建设,健全村两委会组织机构,选配、培训好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把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办事公道、群众公认的人选拔到领导的岗位上来;提高领导班第2页共3页子成员的综合素质和“双强”、“双带”能力,成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保障农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保持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领农民早日致富奔小康的优秀基层组织。(二)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信念坚定,懂管理的优秀年轻村社干部队伍,培育一批高素质、充满活力的后备干部。2007年底,实现村两委会成员文化程度不低于高中水平,至少有2名以上的成员达到大学文化水平,平均年龄不超过40岁;村民对两委会满意率达到90%以上。彻底改变社级干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的状况,到2007年,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社级干部不低于60%,2008年,社级干部全部达到高中文化程度,平均年龄不超过45岁,“双带”能力明显提高。注重村级、社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建立数量适当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每年发展1-2名党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林海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储备人才。(三)阵地建设nbsp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