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文中的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理解的程度。最常见的方式是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考生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此考点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本考点设一题,赋3分,以选择题的形式放在第Ⅰ卷。1.高考试题中“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常涉及以下几方面,备考时须高度重视(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的信息;(2)体现人物主张的信息;(3)表现人物情感的信息;(4)反映人物思想道德的信息;(5)展现人物性格的信息;(6)反映人物志向的信息;(7)表现人物才智的信息;2.筛选信息试题题型(1)对某一问题直接提问。也就是在题干中直接给出概括要求(某个问题或观点),然后再罗列具体材料,要求考生从中筛选。(2)对某一方面的综合信息进行筛选和辨识。这种考查在题型上一般采用编组形式,从试题方面讲,其可用作信息筛选的主题灵活多样;涉及的内容较全面。【例】(2011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③省刑罚,薄赋敛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④⑤【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析】②是不以民为本的表现。④是桓公确立法令的做法。⑥说明这样的君主是高尚道德的楷模。【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