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写作手法鉴赏VIP免费

写作手法鉴赏_第1页
1/2
写作手法鉴赏_第2页
2/2
1/2写作手法鉴赏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长诗、词、散文,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他的诗清新豪健风格独具,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是高考题中出现率较高的,我们以《赠刘景文》为例体会一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1)结合本诗运用的意象,谈谈诗人要表达的思想。(4)(2)结合本诗内容,简要分析本诗写法上的特点。(4)第(2)小题的参考答案是这样的:本诗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1分):诗人用荷花的“尽”来衬托菊花的“傲”(1分);以荷尽的夏日和菊残的秋色来对比衬托由欣欣向荣的橘树装点的初冬(1分),突出了朝气蓬勃的橘树,突出了诗人对橘树生命力(或高尚节操)的由衷赞美(1分)。(如答“本诗运用了比的(或比喻)手法,以荷、菊、橘三种植物来比喻人的高尚节操”可以得2分)这首诗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固然不错,但这首诗又何尝没有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况且,托物言志其实也就是借物抒情,又可以称之为借物喻人。很显然,命题专家们给出的是一个错误答案,如果以此为“标准”来评卷,对许多考生都是不公平的!无庸讳言,参考答案的不标准,是导致许多考生此题得零分的重要原因。1.从诗的意象来看本诗运用了荷、菊、橙、橘四个意象,从意象间的关系看,作者是用败荷、残菊来反衬黄橙绿橘的;虽然橙、橘并提,但作者用意当在“橘”。因此,“绿橘”是这首诗的中心意象。而“橘”这一意象在诗人笔下都是颇有深意的。我们先看屈原的《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可任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相兮。屈原为什么要颂橘呢?因为它“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具有“独立不迁”的特点;而楚国是屈原的宗国,虽然他屡遭打击,饱受屈辱,但他的爱国之心,始终不变。显而易见,诗人是借橘“独立不迁”的品性来比喻自己热爱楚国,忠于楚国的高尚志向。所以,周啸天教授在他的《诗词精品鉴赏》一书里明确指出:这是一首颂赞体的咏物诗,又是一首言志诗。汉代无名氏的《橘柚垂华实》,也是一首比兴体的作品,诗人借橘柚为比,写自己的遭际和心愿。2/2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闻君好我甘,窃独自雕饰。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人倘欲知我,因君为羽翼。通篇将橘人格化,让橘自我表白,她的希冀,她的用心,她的欣喜,她的怨望,表现得很是真切。《橘颂》的橘还是居于客体位置,此处已为主体,就便于曲曲传出她的内心了。此诗在后代诗坛上有一定的影响。鲍照《绍古辞七首》其一即模拟此诗,江淹《杂体诗·刘文学感遇》大半是化用此诗的语意,至于张九龄的《感遇》(其七)也分明是这首诗的遗响。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张九龄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又是著名的产橘区。所以,当他遭谗贬谪要“感遇”的时候,很自然地会想到当年屈原曾经深情颂赞过的橘。“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意在暗喻自己虽遭遇坎坷而终不变节的志向。同时,诗人还以丹橘的不幸命运比喻自己遭遇的不幸,抒发自己的愤懑不平。从屈原到张九龄,诗人们写橘,都毫无例外地托橘明志,借橘抒怀。难道苏轼会是一个例外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曾将苏诗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相提并论。两诗虽构思和描写手法相似,艺术功力悉敌,内容却以苏诗为胜。我们常说唐诗重“情”,宋诗偏“理”。苏诗就胜在有理。韩诗虽也含有一定哲理,却仍只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苏诗则不然,他...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写作手法鉴赏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