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定位及命运来源:中国儒学网作者:高予远内容摘要:2002年,中国哲学界关于“儒家与宗教”的讨论,无疑是有其学术价值的。但儒家是不是宗教的问题并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问题在于儒家思想如何发挥其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对当今中国12亿民众的道德教化发挥作用。为解决此问题,本文讨论了儒家文化在今天中国社会的定位问题,认为儒家文化是当今中国士人进行文化创化的精神源泉之一,而非是当今中国民族文化之体。当今中国的文化之体,源于中国士人再进行一次如孔子般那样的伟大创化,当今中国文化之体的创化必源于中国的精神史,源于当今中国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源于我们对西方文明的海纳百川。在这一前提下,中国儒家文化有二种可能性的命运:一如古希腊文化之于当今西方社会;一如西方基督教之于西方社会。儒家文化的第二种命运的可能性较小,但中国是一个有着12亿人口的大国,12亿中国民众必须有一良好的道德教化形式,儒家文化如何在当代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这需要中国士人对儒家文化进行一次源于历史、立足现实的伟大创化。关键词:儒家儒教基督教王权道德教化作者高予远,1963年生,哲学博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深圳518055)2002年,“孔子2000”网站和“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二期关于“儒家与宗教”的讨论,无疑是有其学术价值的,但若这一讨论若不能进入到“儒学”、“儒家”或“儒教”,如何解决当代中国12亿民众的道德教化问题,如何成为中国士人的精神命脉之所寄,那么这一讨论仅仅是学术界的讨论,而不能真正实现儒家思想的内在精神,不能真正实现源于历史、面向世界、立足中国现实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什么是儒家的内在精神?内仁外礼、培养官吏、教化民从,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高度文明与和谐。同时,儒家文化的内在精神也构成中国传统士人的精神命脉之所寄。这是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中担当的角色。儒家的这一内在精神即便在当今社会也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因为一个民族的现在、未来源于其对历史的承继,没有对自己本民族历史承继的民族,就不能解决好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不能创造其极富生机的未来。今日信奉儒家者,倡导儒学者,必以实现儒家的这一内在精神为使命,方能真正发展儒学。因为儒家自其发源之始,就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其核心宗旨,这一宗旨有着强烈的社会实践特征。今日儒家思想若不能在社会层面上实践这一宗旨,不能在社会层面上实现教化民众的功效,那么儒家思想只能是一种脱离现实生活的死亡思想。人类思想的发展与思想的巅峰,皆源于对历史的继承与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儒家的发展史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如孔子删定六经,开创儒学这一伟业,既源于“郁郁文哉,吾从周”这一对周王朝文化之仰慕,又源于其对周王室衰落,枝强干弱这一现状的忧虑。没有对历史的继承,没有对现实的关注,则无孔子之伟业。其后,汉代儒学之倡盛,宋明理学之兴起,皆源于天下大乱后,一批儒生忧君、忧民、忧社稷,以弘道为已任,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其使命,正是有了这一批修齐治平儒生的存在,儒学本身才有了一次又一次源于历史、立足于现实的弘光。中国社会经过160多年的社会动荡,各种尖锐的社会矛盾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社会渐趋于稳定。今日中国社会有一个价值观念重建的过程,这一重建的过程不可能是一个没有历史的重建,其必是一个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面向西方,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的文化重建。儒学,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中价值规范体系,必然会对当代中国的道德价值观念重建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今日“儒学与宗教”的讨论,必然是在这一前提下进行的。我们讨论的核心应是“儒学”或“儒教”如何在当今中国社会发挥其对民众的教化作用,如何发挥儒家文化对今日中国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的重建作用,如何发挥儒家文化重塑民族精神的作用。以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学”也好,“教”也好,这并不是问题核心所在,因为事实上儒家文化在历史上既起到了“学”的作用,也起到了“教”的作用,儒家、儒教与儒学皆是指同一种文化形态。问题的核心在于:当今的中国应有一个自己...